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在顶级时尚大牌环绕中看摄影展,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顶级时尚大牌环绕中看摄影展,是怎样一种体验?

Farbfoto
曲斌
曲一了
2018-01-23

 在顶级时尚大牌环绕中看摄影展,是怎样一种体验?摄影照片与奢侈品如何同台竞技?近日,在北京SKP举办了一场为期1个月的摄影展,四楼中庭,活生生的生活现场与灰色水泥和金属板构成的展览空间给人带来不同寻常的感官体验。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由「郊野JYart」举办,王轶庶的《花》、《信号》、《无中生有》三个系列和黎晓亮的《Sleepless(无眠)》系列共同演绎“换影EXCHANGE”这一主题。他们的作品都来自于现实生活,借由空间设计的融入和交互,原本观念殊途的摄影实践在虚幻游移与坚固理性之间,给我们带来无限的观看可能。

 展览现场

王轶庶和黎晓亮有很多相似的经历。艺术创作都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王轶庶是南方周末的摄影记者,黎晓亮是著名时尚摄影师。他们对视觉都有着高度的敏感,作品都有着不可言说的隐喻。我们通过简单的采访,希望了解他们如何处理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对摄影的理解。

王轶庶

王轶庶说:“摄影是通过可见之物抵达不可见之境的方法之一”,摄影有着宽广的外延和可能性,这其实也是一种世界观,现实本身也是难以定义的。他让照片自己说话,让照片可以脱离原有辞令独立生存。

 展览现场

作为曾被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收藏作品的摄影艺术家,同时是马格南图片社基金获得者,王轶庶的作品备受关注。曾经多年的摄影记者的身份,使得他非常善于用理智的画面来表现情绪,用观察者的身份记录现实,并通过游离的眼光来捕捉无数可能性。

Q:曲斌
A:王轶庶

用自己的看,最后力求形成一个自己的世界

Q:您反对的阐释是针对具体的某一张照片,但其实有一个宏大的摄影观,支撑着您的作品。

A:摄影从来不是谈论一张照片的事情。

 

Q:我觉得您的作品不同于那些“主题式摄影”,而是最大限度的去除说明性和功能性,不在作品中强加以个人意志?

 

A:其实是强加个人意志的,只不过强加的不那么明显而已。是比较主观的。

Q:是隐含在里面的?

A:虽然我拍的是很客观的物体,没有在画面上动什么手脚,或者干涉画面,但实际上是用自己的看,最后力求形成一个自己的世界。

 

《花》系列

Q:让作品自己说话,把对作品的理解交还大众,这是一种开放而民主的态度,但我觉得民主是不可控的,您是否会有误读的担心?

A:这本身也是摄影的魅力之一啊,如果我自己去说文章想表达什么,这事就变得特别没意思了。或者照片拍出来以后,立即就能让人理解,脑海中冒出“到位”“震撼”这种词汇,这事对我来说毫无吸引力。

照片要呈现一个更有弹性的空间,我希望观众在作品中自由出入。当然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完全看不进去,这也无所谓。

 《花》系列

作为艺术的摄影,是为创作者服务

Q:我们一般的思维,一组作品应该有相对标准的答案。比如我们自己做的摄影比赛,要求主题明确,弘扬核心价值观。

A:那你喜欢看那些符合主题的作品吗?

Q:作为一个比赛的规则的话,是一定要剔除不符合主题的作品的。但是这样的话,就让作品变得像论文一样,有观点,有论据。照片变成了工具。

A:我想这是两个人群吧,打比赛的摄影和当代艺术的摄影是在两种语境的,自打摄影术诞生以来,就没法放在一起去说。

摄影是一种视觉语言,是有工具属性的,就像写文章一样,有说明文,议论文,公关稿这些,关键是按照什么用途去划分。作为艺术的摄影,不会有实际用途工具的属性,它是无用的,是为创作者服务。

《信号》系列展览现场

 

在现代社会,要活出自己,非常困难。更多的人是按照规则运转,不能越雷池一步。大部分人已经习惯这种方式了,在拿起相机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都是教材里的要求,构图不是黄金分割就算大胆的构图了。

 

有的人认为摄影要靠近某一条标准线,觉得越靠近某个线就越正确。这在实际工作用途中是可以的,客户有一个具体标准,要达到他们的要求。但在艺术创作中是无效的。

 

 《信号》系列

Q:有很多人会把照片的“立体感”“空气感”作为美学标准。

A:看作品是需要大量的阅读和训练,而且要看哪方面的训练。“空气感”“透明感”那样的训练越训练离感受越远。甚至,我觉得更多的是人的体质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感受是由生理决定的。

当然这个世界是多样性的,没有谁好谁不好,每个都在寻找自己的满足感,但对我来说,我在照片上更挑食一点。

Q:我看到之前网上的一些评价如“荒诞”“诙谐”,我觉得如果针对某一幅作品的某一个特点可能是适用的,但是这些词汇我觉得就像下定义一样。

A:嗯,很多人脑子里会自带一些模版,人们可能会用脑子里既有的模版,三角形的、六边形的,去扣。扣上了,会说:啊,我已经检测过这些产品了,你是三角形,你是六边形。但是有一些怎么扣都扣不上,他就直接忽略掉了。

 《信号》系列

抛开语言这个东西,最重要的是能感受到那个人

 

Q:您刚开始摄影的时候,接触了刘小东,朝戈,弗洛依德&的作品。我想如果你一早接触的是古典绘画的话,您的摄影会跟现在完全不一样。

A:看古典美术肯定要比现代美术更早一点,小时候都有那些西方古典油画的挂历台历,像伦勃朗,提香的作品,我想普通人更容易接受一些。但绘画的历史很长,在同一时期有很多完全不同的绘画方式,像尼德兰时期,荷兰画派,人的五官和光线都是不太对的,但我极其喜欢那些画。像敦煌壁画,我觉得跟全世界任何一个画派相比都非常牛逼,古人不会画正确的人物比例么,也不是。

 

我觉得抛开语言这个东西,最重要的是能感受到那个人。

 

 《无中生有》系列

Q:您之前提到过“严肃摄影”,您如何理解这个词?

A:非常投入的、认真的做一件事,它就是严肃的。那些喜剧作品,像卓别林,呈现方式是诙谐的,但创作的时候一定是严肃的。所以严肃不是对作品的形容词,而是对态度和方式的形容。

Q:本次在SKP这样一个集时尚生活与文化商业的空间中展览,相较于画廊或博物馆空间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A:北京SKP号称全亚洲销量第一的商场,租金非常贵。布展时为了把材料运送进来,而且不能刮花地板,为此铺了300米的地毯,第二天天不亮全部撤掉。我很感谢主办方,为这个展览花了很大的心血。

我的作品是第一次放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如果是放在美术馆,空间比较开敞,作品彼此会有一种呼应,现在在一个个小空间里,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尝试。

 《无中生有》系列

黎晓亮

作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时尚摄影师之一,黎晓亮多年来与国内外时装客户、明星艺人和时尚媒体合作经验丰富,本次参展的《Sleepless》是他的个人创作。该系列透过旅行去创造如同绘画般的视觉感受,作品取材于世界各地,包含巴黎、伦敦、纽约、东京、北京等国际城市的地下停车场的摩擦痕迹。

 展览现场

这些反复叠加的划痕与当代抽象巨匠作品的某种相似给人以抽象表现主义油画的错觉。透过无意识创作的有意识表达,这组作品亦可看作是黎晓亮在面向绘画与摄影的二元纠缠命题时的某种尝试。

Q:曲斌
A:黎晓亮

当你的表达欲积攒到一定程度,不得不说出来的时候,
这就是个人创作

Q:您是一线商业摄影师,09年开展的明星项目Back To Black拥有两千万热度,您在商业摄影中游刃有余,又有自己的棱角和态度。在您看来,商业摄影与个人创作有着怎样的区别?如何平衡这两种不同的工作方式?

A:肯定是有区别的。我们讲商业摄影的根本是信息传达。一个品牌需要把他们想传达的转化成影像,传递给目标人群,我是身处这个环节中的,所以我需要深刻地理解他们想要传达的是什么。对信息了解的有多深,会影响到表达的自由度。

尽可能清晰地了解这些信息,在你脑中营造一个画面,而这个画面正是他们想说的话。你要做的是怎么把这些东西用你的技巧表达出来。

个人创作也有服务对象,服务的是我自己。简单来说,怎么让我最痛快,我就怎么拍。当你的表达欲积攒到一定程度,不得不说出来的时候,这就是个人创作。

 选自Back To Black项目

Q:在职业摄影中,很多人很难走出困局,理想在工作中被消磨殆尽。

A:我觉得这是个不断夹带私货的过程。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创作。它是有框架的,在框架里你还是有表达自由的。所以问题在于你怎么消化理解这个框架,偶尔打破它一点点,有时完全可以在这个框架里面把你想说的话说完。

当你刚入门的时候,其他的声音比你的大,能表达的是很少的。当你一旦有机会发出声音的时候,这个声音就逐渐积攒成你自己的标签了。别人会因为这个去找你,让你持续发出声音。这个声音就会越来越大,让你拥有更大的表达空间。

选自Back To Black项目

Q:我听说您同时在进行很多个人项目,这次展览的作品也是您主动创作的,我想知道这种持续不断的热情从何而来?

A:我是学理工科的,大学喜欢摄影,毕业之后直接就从事了这个行业。我本身是以热爱驱动的,这个事情是否让我开心,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也尝试在工作中去调节节奏,让摄影按照我的方向去走。

很多人从事商业摄影,为什么有些人能做的那么好,我想是因为他本来就可以做的非常好,只不过在当时那个环境里,他所能从事的摄影类型只有这个。

摄影画册《Lonely Planet》获马丁·帕尔评审的摄影样书优胜奖

 《Lonely Planet》系列

Q:2015年的《北京公寓》项目,记录了一群外籍模特们的“北漂”生活。这组作品获得在伦敦举办的Fine Art Photography Awards中获得人像组第一名。我想您自始至终都处于活在当下的状态。

A:我想是因为我身处的视角的问题。有一次模特经纪给我看新到模特的照片,照片中,我偶尔扫到两张她们客厅的样子。那些公寓就是我们大学刚毕业的那种,不是大家脑海中光鲜亮丽的模样。我跟她们一块工作了很多年,但我一直不知道她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这让我很好奇。

《北京公寓》系列拍了两年,公寓住了十几个人,但她们通常来说只呆三个月,所以房屋本身在持续地变化。这种流动印证了时代的变迁,并且也暗含着西方面孔对我们消费行为及价值判断的深刻影响。

《北京公寓》系列

 摄影需要更多的跟观看的人打交道

Q:本次展览的作品《Sleepless》看起来外表轻盈,但又有一些脆弱而敏感。

A:作品上的那些划痕就像人类对这个世界无意中重复做的事情一样,留下痕迹,然后又被抹掉。再过多少年,城市里传统建造的地下停车场,就会被拥有智能升降系统的自动停车场所取代,可能压根不会留下这些划痕,所以它也是暂时性的,当下的。

 《Sleepless》系列

Q:本次在SKP展览,相较于画廊及出版物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A:对于照片来讲,它一定要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可能是一本书,也可能是在画框中,这些都是跟人交流的方式。

我想摄影需要更多的跟观看的人打交道。当然,“白盒子”会让你更专注地看一件作品,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东西。在SKP这样一个消费场所做展览,我觉得可以更好的跟人去交流。

Q:以前看展览像朝圣。

A:这就是“严肃摄影”给人的概念。一个表达的人,不应该把它限定的太死,应该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这张照片的理解。

Q:我觉得您的作品可以跟生活空间很好的融合,而不是像供品一样供起来。

A: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是策展人,比如我们自己的朋友圈、微博,分享转发那些你喜欢的东西,都是一种收集和展示,都是在表达自己的声音。

展览现场

关于「郊野JYart」

成立于2017年夏天的「郊野JYart」,是专注于摄影艺术推广,推动摄影作品走向轻收藏及审美消费领 域的文化公司。

「郊野JYart」致力于将摄影艺术带进生活之中,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有机会接触并感受摄影艺术与生 活的关联性。「郊野JYart」认为「摄影」是最贴近生活,容易被大众接受的艺术形式, 也是艺术欣 赏与收藏领域最容易走出殿堂与公众分享的艺术门类。中国有很多优秀的摄影艺术家,在学术和画 廊的体系里缺乏更好的商业机制与公众沟通,「郊野艺术」将秉持建立桥梁的理念,充当市场翻译 者的角色,在艺术家和市场之间搭建有效的对话机制,也帮助艺术家用恰当的方式去商业化,反哺 艺术创作。「郊野JYart」将陆续推出国内外的摄影艺术家作品展览,在电商、实体店、商业分销渠 道等多种场域,运用多种推广方式,将艺术作品带入具有审美诉求的公众生活之中,提升公众对摄 影审美的体验,让摄影艺术品有机会成为公众升级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

展览开幕:2018.01.06

展览日期:2017.12.30-2018.1.29

地点:北京SKP四层RDV

策展人:孙冬冬

 

北京SKP(1)
展览(347)
摄影(5543)
王轶庶(13)
色影无忌(6045)
郊野(1)
黎晓亮(2)
1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