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访谈丨木格,像一个野孩子行走在路上

访谈丨木格,像一个野孩子行走在路上

色影无忌
钰曦 王烨
歪闷
2017-11-13

每每提起木格,总是会浮现出《回家》系列中那位倚靠在轮船围栏边的西装少年,目光优雅,又如江水的去向般决绝。

我们曾透过《回家》和《尘》看到了木格对于“家”的诠释。每一次回家的背后,也伴随着一次次的离开,越是离开,回家的距离就越是遥远了,最后衍变成了一段无终点的路途。与其说回家,倒不如说是寻家,家是否还在原来的地方?这似乎变得有些模糊。在这之后,木格将“家”的概念扩散到更大的范围——中国,完成了新作品《沿墙而行》。

除了摄影师的身份,木格还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以及木格堂的创办者,开展了尖山计划、摄影工作坊、拙物良品等艺术项目。十月间,我们和木格约见在了他位于成都的工作室內。这一次,我们并没有严肃地谈论作品,而是像一次茶余饭后的闲聊。

木格

色影无忌:“木格”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含义?

木格:从大学开始生活中出现互联网,互联网都是用各种代号,而“木格”是我一直以来的代号,包括最初在blogbus博客上发布自己的作品、网络论坛交流摄影技术等都是用木格。木格取自康定木格措,当地人称呼为野人海,而选取木格二字是来自同学的戏称,是因为当时爬山速度它们望尘莫及。

色影无忌:你是个幽默的人吗?

木格:我一直认为幽默是面对现实世界最好的慰剂品。

色影无忌:为什么选择在成都定居?

木格:从小生活在山里,六岁第一次看电视。看到电视里出现“再见”两个字依然不舍得离开,舍不得的不是电视机,是对我有吸引力的外面世界。

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就选择了一所成绩可以选择最远的城市:成都。

大学毕业后去了不同的城市,后来又认识了一位姑娘,也就是我现在的妻子——远远,她是成都人。

现在在成都生活了16年了,成都不急不躁,不功利,都是享受着各自的生活,而且有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们。

回家 2004-2017

色影无忌:当时从尖山到成都需要多长时间?

木格:我第一次去成都是念大学的时候。特别兴奋,我选择以一种最缓慢的方式离开故乡,先从尖山镇坐车到云阳县,这需要6个小时;然后从云阳县坐轮船走上水到重庆朝天门码头,需要两天两夜;最后从重庆坐火车到成都,需要16个小时。

每次回家缓慢的经历,让我触动做《回家》这组作品。我觉得第一次能真正去自己面对和感受一切新鲜的事物,简直太美妙了,完全颠覆了对外面世界的想象和认识,亲身体验,不像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

色影无忌:这么长的路途,不会觉得很乏味?

木格:不会,我是在享受这段路程。在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机会出门是很少的,所以每一次都很珍惜。那时候根本没有旅行的概念,出去叫做“找活路”。是为了去外面找生活的来路。以前我觉得这个方言特别土,又特别的贴切。我们出门并不是去游览,看名山大川,而是去寻找生存的一种方式。

色影无忌:现在这条最慢的路线还存在吗?

木格:现在开车回家,只需要8个小时,但每次感受最多的只是累。

色影无忌:但有些老地方都不存在了,因为三峡的建设发展变化。

木格:是的。《回家》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是我人生30年的记忆和现实的碰撞和交互。三峡的变化不是城市改造,对我来说30年的记忆直接切断。不像失忆是忘记过去。我是记忆在,可地理的家却没有了。

回家 2004-2017

色影无忌:你在《家书》中提到“离开是必然的方向”,为什么?

木格:人是向往新奇的。当我小时候心里埋下那颗种子的时候,对外面世界产生好奇之后,必然是会离开的。

在2015年的春节,我期待和妻子远远还有孩子一起回家,准备在乡间定居生活。生活方式的不同让我们在家得不到认同感,在新年腊月乡亲们都会问自己的孩子什么时间回来。而到了正月,所有人都会问:什么时候离开?在它们的心里你已经不属于这片土地,虽然我的户口依然在故乡。

色影无忌:回家的路越来越清晰,但家的概念却越来越模糊。这个家回不去了。

木格:我认为家不一定要回到故乡去生活,我们可以通过更多方式去体验让你产生记忆和共鸣的故乡。现在我和妻子在尝试通过尖山计划、拙物良品这些项目和当代人和土地产生关联,寻找到一些城市与乡村的连接点。

色影无忌:如果用水果来形容成都和尖山,你觉得它们是什么?

木格:尖山对于我来说,我留恋熟悉的山和水以及记忆,它像一枚核桃。乡村外在看着一片贫瘠,什么都没有,但把它敲开以后,你熟悉以后会发现它太棒了,棒在它什么都没有,恰巧在面对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我们各自都会去发现和感知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世界。

成都,像葡萄一样,各种葡萄,很甜也很方便获得。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去皮吃。我每次出差回到成都,待在家里就没有出门的愿望,习惯呆着,大家也接受这种方式。

木格堂的露台上修筑了一间茶室

木格堂

色影无忌:如何定义木格堂?

木格:我们的介绍是这样的:

木格堂是致力于影像实践的工作室,我们的实践包括影像分享、尖山计划、教育计划、拙物良品。

影像分享是微信公号平台和新浪微博为主分享“好”艺术家的影像作品,没有任何限制。

尖山计划第一季“洄流”,宣传海报

拙物,枇杷冬蜜

尖山计划是以影像和文字为主要创作手段的艺术家邀请创作和驻留计划,目前已经完成第一季“洄流”,后续的出版和展览将在2018年展开。

教育计划是以小班工作坊为契机,分享、实践、研究为主、针对个人创作进行系统辅导和帮助建立起个人创作系统的工作坊,不定期会邀请职业艺术家前来开设工作坊。

拙物良品是常识在城市与乡村建立一些连接点,通过收集整理调查分析传统山区农村的优良拙物,经过重新包装设计建立起更优质的传播和销售渠道。

一直特别怀念Blogbus博客时代,大家各自经营着自己的小站,拍完作品赶紧冲洗出来,然后分享到博客,期盼和朋友们去交流各自的心得。后来自媒体出现,也是希望木格堂能分享自己看到的好艺术家作品、经验分享。

色影无忌:成都聚集了众多影像艺术家,已然成为一种现象。你认为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

木格:简单来说,就是好玩儿的一群人。大家不约而同聚在成都,最初的目的是选择在这生活,不像北上广,很多时候选择留下来,是为了更大的发展或者更好的工作等等,目的性更强,诱惑也更多,其次才是生活。

所以大家之间关系单纯,更多的是聊聊作品,聊聊生活。

色影无忌:但其实很多人本身并不是成都人,大家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这里呢?你们相互间有谈论过吗?

木格:官方对于成都的定义是: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近些年,大家都在谈成都摄影群体,或者成都现象,其实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今年12月23日,在成都A4当代美术馆将会做一个研究型的展览,就是以成都这一群影像艺术家作为研究和讨论对象,也许会得出你想要的结论。

木格堂

木格堂

色影无忌:你兼职在大学任教,包括自己也在做工作坊。你认为怎样才称得上是一种好的引导方式?

木格:年底我会结束大学的工作,更关注于在木格堂工作坊的教育和实践。对于初学者来讲,最重要的是建立起对于获取图像的兴趣。其次是阅读和分析历史,打开眼界。再在不同的视觉训练中找到自己的特质,从历史和自身特质中找到自己感兴趣和愿意尝试的方向,剩下的就是不断的实践、总结、思考然后再实践。

色影无忌:怎样才能建立起兴趣?

木格:兴趣更多的是依赖于自己的意愿,别人帮不了你。

但兴趣不能只建立于对摄影行为的迷恋,因为我们的结果是图像。怎么通过图像去表达?怎么利用图像?在我兼职的摄影系里面,大部分同学只是对不同的相机感兴趣,也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尘》在上海七月空间展出

风物,Scenery ,2017

风物,Pine III,2016

色影无忌:现在有正在进行的拍摄项目吗?

木格:最近刚完成的有两个。一个是9月份在上海展出的《尘》的第三部分‘风物’。选取自然界中变化最少的物质,呈现的是万物归于自身物的存在。

另外刚刚完成的还有一组关于历史、边界、乡村图景的作品——《沿墙而行》,其中的“墙”是有几层含义,广义是指历史的边界,长城是最明显的历史遗迹。古代长城就是墙的概念。中国的乡村与城市经常像两个不同的世界,但这两个世界其实彼此联系,流动性很强。就像一道无形的墙,但同时也是一面镜子,让赶路的人看清脚下的路。

色影无忌:所以《沿墙而行》就是沿着长城的轨迹拍摄?途径了哪些地方?

木格:古代历史国与国之间长城是划分边界的方式,而当下这片土地也处于边疆的范围。2013年我就开始了《沿墙而行》的拍摄,所选择的地方大都是北方沿线的日常乡村。从新疆开始,到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北、北京、辽宁。截至2017年5月,总行程为128658公里。

 

去往长城的小路,武威,2016 

不知名的小镇,甘肃,2016

小学教室,永泰,2013

色影无忌:这组作品最终的呈现方式会是怎样的?

木格:这组作品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我用8x10大画幅相机以缓慢的方式与乡村日常图景产生交集和感受。

另一部分是我用行车记录仪录制的视频。通过行车记录仪这样一种机械的方式建立起“客观”纪录档案。

我希望用这几年的时间收集起被遗忘的历史和记忆。也是关于我们“家”的一部分,遗忘的乡村,看看那里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通往村里的新婚之路,中卫,宁夏,2014

留影纪念的退伍士兵,中卫,宁夏,2015

色影无忌:聊聊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

木格:有一张照片拍的是新婚之路上的“喜”字。西北的山大多是贫瘠和荒凉的印证,在一个满是土黄色的乡间公路上突然发现一个“喜”字贴在山旁,红色字体虽然小,但容易引人注意。很好奇,为什么会有人在路上贴上“喜”字,仿佛一个秘密等着我去揭开,很快就发现第二个“喜”字,于是沿着“喜”字的指示很快来到了一个村子,打听到这个“喜”字是一户办喜事的人家贴上去的,是一条新婚之路。

只有去到那个地方,你才会知道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那么的不容易,但再贫瘠的土地上我们还是应该去感受美,分享美。

色影无忌:从《回家》再到现在的《沿墙而行》,你似乎一直都很着迷于在路上的状态。

木格: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回家》项目完成以后,我就有想法完成《沿墙而行》的作品,由于家庭的原因。现在看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那时候更多的是激情,而且在成长记忆中在路上完成很多自己的第一次。

拍摄《沿墙而行》时的木格

 

摄影师简介:

木格(1979年出生于重庆,现居住在成都),木格堂创始人,木格的作品得到广泛展出,包括纽约 Katonah艺术博物馆、德国波恩当代艺术基金会、英国QUAD艺术中心、澳大利亚莫纳什艺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摄影中心以及纽约Anastasia画廊等。

他的作品刊登评论于众多出版物,如《※※※※》《纽约客》《华尔街时报》《PDN》,法国《Le Monde》,荷兰《Eyemazing》,《英国摄影》,日本《IMA》以及《中国摄影》《生活月刊》等。

木格曾获得2013年度美国PDN摄影界新闻杂志《PDN”30》年度摄影师奖,日本IMA杂志评选的16位值得关注的70-80代摄影师,美国HeyHotShot摄影师奖,2012年中国大理最佳摄影奖等奖项,他的作品被众多机构和私人收藏,包括荷兰OBC银行,加拿大中国资料馆,上海摄影中心等。

回家(17)
尖山(1)
尘(1)
成都(131)
摄影(5544)
故乡(13)
木格(19)
木格堂(13)
沿墙而行(1)
色影无忌(6045)
访谈(74)
长城(97)
0
朕知道了~
3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