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观察丨说自己文艺是打脸,但在DDC浪就不会中这个邪

观察丨说自己文艺是打脸,但在DDC浪就不会中这个邪

色影无忌
陈钰曦 王烨
小鲸鱼
2017-03-24

从去年年末开始,我们站在影像、文化、生活三者之间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在今年的春季,我们终于鼓足勇气开始执行,开辟了一个新版块,叫“生活观察员”。我们会以走访的形式去探索影像除了可以诞生在艺术家的拍摄计划里;可以挂在美术馆里;可以播放在介绍式的幻灯片里;可以出现在新闻里之外,它还可以是什么样子。把它投放到生活当中去的时候,还可以供给我们些什么。

 

Vol.1

 

本期是“生活观察员”制作的第一期内容,要讲述的主人翁叫张锦灿,也叫69,是一位IT高材生,但他却执意要做个春光拂面的文艺男,并确确实实闯出了些名堂。他是黄昏黎明俱乐部(DDC)的掌柜,他在北京,因为只有北京能撑得起他足够大的梦。

采访撰文:陈钰曦 摄影:王烨

听69讲念书时的事儿。高中在一座小县城里,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是互联网,直到念大学,按他原话来讲就是“哇,整个世界都跑到你的面前了”。

他的大学在合肥,中科大,经常不好好学习,一伙人跑出去看演出。他们科大有一个摄影协会,人不多。“你要知道,合肥那种地方,而且又是个重度理工科的学校,所以,玩艺术,听摇滚的人就那几个。”

就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69拼命吸收了很多西方音乐,他说很享受那个过程。“1969年,是所有我们那时候大学摇滚青年的一个梦,一个乌托邦时代。这个时代诞生了许多至今都无法超越的音乐。”所以他觉得“69”是一个非常符号化的纪元。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他迷恋这个时代,自然而然地,他见到别人时会介绍说,“你好,我是69”。

69手腕上的纹身,很数码化的“6”和“9” 

念完物理本科,再念计算机研究生,终于要离开合肥了。69从合肥去到了吹着小清新海风的厦门,后来又从厦门一路向北到了时不时刮个七级大风的北京。搬到北京那年已是2010年了,辗转的这些年里,拍照这件事倒是没停过,存了几百个胶卷,静物、风景、人像、现场,什么都拍,装了一箱子,69说他每次搬家看到这箱胶卷都特别感慨。把底片冲洗扫描出来,还建了几十个豆瓣相册。69抽口烟笑笑说,这整个过程就像一个典型的豆瓣文艺青年做着的事。

这是69

2014年,69离开了合作三年的江湖酒吧,他想用一种更激进的方式去挖掘更多新鲜的、开放的、多元的、独立的事物,不止是音乐。

于是,69开始着手找场地,“想在北京想找一个合适的场地真的太难了。”半年时间,在他几乎要绝望的时候,一个新的契机终于让他找到了位于东城区山老胡同14号的这座院子,所有的念想和期盼终归都落了地。

一个半月的时间,出图纸、施工、装点,最终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DDC。不大,但有舞台,有院子,楼顶还有露台。69觉得这里就像他的家一样。

 

在DDC,你可以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人现场演奏,包括摇滚、爵士、布鲁斯在内的或传统,或具实验性的众多音乐,有时还会看到音乐家们为默片配乐。午后,等待热烘烘的太阳跑到院子里,你可以扎进热闹的市集,或者带上你最喜欢的诗加入一场诗歌朗诵会。结束一周的工作,凑上三五好友手拎啤酒看一部国内未上映的柏林电影节获奖佳片或上映不了的疯狂麦克斯。当然,你还能在这里看到许多独立画家或摄影师的作品展,这里的展览可能无法与美术馆的相比较,但将艺术作品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展现,可能会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与灵感。

这样听起来,我们确实很难将DDC与传统的Livehouse并置在一起,这可能正是DDC的与众不同之处,它拥有自己独立的调性,也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你希望它是什么,它很可能就会成为什么。DDC可能正在这个小院子里改变着青年的文化生活方式。

观察员:你认为像DDC这样一个文化载体,它是如何融入进北京胡同里的?它又会不会与周围住民的生活产生化学反应?

69:我们选择在北京成立DDC,可能就是因为它的包容性。北京也是一座东方气息很浓的城市,而它所体现出来最东方化的地方就是胡同。我觉得把DDC建立在胡同里是一个特别有安全感的选择,很自在。走出胡同一下又会回到现代文化当中,而你在胡同里面会特别的安逸。你不用跟大街上乱七八糟的商业文化搅在一起,自己做自己的就好。

我们也给这个片区带来了人气,有人就会很好玩,街坊们也很爱看热闹。来往的人多了,周围的小商店和餐馆老板也会很开心。只要不太触犯到他们的个人利益,他们特别能接受一些外来的文化,这是北京的不一样。

观察员:所以你是觉得胡同里的生活气息特别浓,没有很商业的东西,DDC和胡同里的气质是相符合的。

69:对。

DDC门前坐着名叫3D的狗,名字很有科技感,吃百家饭长大,虽然腿短,但跑跳速度超快

观察员:介绍一下你的团队。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69:整个团队大概有13人。我是领队,团队里还包括店长,吧台的一拨人,做执行的一拨人,做现场的一拨人。可以把我们理解成为一个厂牌或者说是公司吧。同时它也是个酒吧。

我们就是一群志同道合,有共同出发点,有干劲的文艺青年。(笑)

观察员:做过多少期摄影展览?

69:总共做过8期左右。

观察员:你会允许怎样的摄影作品在DDC展出,有没有一个衡量标准?

69:没有。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非商业摄影,我们倡导独立摄影。其实这与我们的音乐口味很契合,非主流文化、非商业文化的摄影作品都适合这边。

观察员:你指的独立性可以怎么理解?

69:我觉得独立就是非主流,非商业。

69在DDC展出过的摄影作品,拍摄的都是DDC的音乐现场

走廊内挂着曾在DDC办过展览的作品《爱在北京》,摄影师是杨炸炸,炸炸现在已定居大理

观察员:任航找你拍过照片?

69:对,我们是老朋友了,之前我和我妻子做过他的模特。他现在还欠我一张照片。我现在有两个孩子了,本来说好我们一家四口做模特,给他拍一张,现在也无法执行了。

观察员:做任航的模特感觉怎么样?形容一下他拍照时的状态。

69:因为任航作品的表现形式非同寻常,所以我一开始的时候会有点紧张,但慢慢地我开始享受这个过程。任航性格特别腼腆,特别内向,还会有些羞涩。拍摄的时候,他不会太强地介入。

69与任航 

观察员:你自己也拍DDC的音乐演出现场。

69:对,我就是驻场摄影师(笑)。只要演出一开始,我就坐不住,跑到台前喝喝酒,一边看一边拍照。拍照可能就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我拍的照片,会很脸谱化。有时我会发现我拍摄过的一位音乐人,他微信或Facebook的头像换了,是我拍的照片,我就会特别的荣幸。

观察员:看来你很在意被摄者的反馈。

69:对,那肯定的。

69在DDC拍的音乐现场,右一是崔健 

69在DDC拍的音乐现场,图为法国成军30年的老牌乐队LO'JO乐队小提琴手Richard Bourreau

观察员:那你现在生活和工作的比重是怎样的?

69:1%跟99%。

观察员:谁是1%啊?生活?

69:那肯定是生活啊!(笑)

观察员:典型的工作狂。

69:我自己倒无所谓,但是家人会介意。我的两个孩子都在北京,但我确实没有很多的时间可以陪他们。对,我就是一个工作狂吧。

69在DDC的工作室内

观察员:你会怎么过周末啊?

69:我没有周末。(苦笑)

观察员:你周末会更忙。

69:对,我们的周末其实是周一,但有时也会安排演出。除此之外,我也基本都会加班。

观察员:生活在北京感觉如何?

69:特别好,舒服,除了雾霾和生活成本。人与人之间不会有很强的排斥感。北京就是特别的包容,特别的多元,这一点就足够了。

观察员:你很喜欢北京?

69:还行。对我做的事情来说,也就北京能给我这种激情、动力和支撑了。

观察员:那你觉得DDC在这座城市里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69:DDC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平台。我希望我们能给年轻人带来一种专属于DDC风格的体验、内容,甚至说是生活方式。我们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做着自己的事儿,很难说会造成什么影响,只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去体验,去参与。

“Dusk Dawn Club”,挂在胡同口的招牌

 

致读者:如果您也知晓北京城内有关影像文化生活的线索,欢迎联系我们。联系邮箱:chenyuxi@xitek.com

张锦灿(1)
DDC(2)
胡同(18)
北京(502)
摄影展(581)
文化生活(1)
Livehouse(8)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