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郑亭亭:我一向喜欢被隐藏的信息

郑亭亭:我一向喜欢被隐藏的信息

色影无忌
海杰
2011-09-01

     影像发现之旅“发现中国新锐摄影师”台湾站第二期推出郑亭亭。

     看郑亭亭的作品,精准、执意,充满着掘进的锋芒,又显得荒诞。就像她用同样的胶片拍摄数量等同的男女,进而称这些底片的重量,结果女生这边稍重一点点,她就消解了“重男轻女”的概念一样。她说这是“对日常生活荒谬的处置”。
     对于持有摄影本体论的人来说,郑亭亭的作品或许会引发不适感,而作为当代艺术的范畴来讲,她的作品风趣而又有深度。
     不管怎么说,这一切都不妨碍我们去发现智慧。

 

     延伸阅读:

     专题:影像发现之旅“发现中国新锐摄影师”

郑亭亭

 

     


     色影无忌:这些作品分别作于什么时候?
     郑亭亭:最早开始的系列是“有水果的静物”以及“那些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的事”,都是大约2008年底,刚搬到伦敦不久后开始的,“那些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的事”于一年后,2009年结束,而“有水果的静物”虽然结束的较早,但我陆续创作不同的版本,像是2010年又创作了日本版本以及2011年创作的台湾版本。“不可见”则是我在2009年于伦敦Ben-Uri Gallery驻村时的创作,“我以貌取人”及“物件编号1-4"是2010年的创作,最新的则是“人口普查”是我搬回台湾后,2011年的创作。

有Nike小黄瓜的静物

 


     色影无忌:做这些作品是因为什么?
     郑亭亭:做这些作品第一个当然是因为,我喜欢创作的过程,而我灵感的主要来源,大部份都是周遭的事物、自身的经验或听闻的事件让我有感而发,想探讨某个议题。像是“那些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的事”,就是我搬到伦敦后的第一个创作之一,当时的文化冲击,加上身为外来者的经验,让我想要探讨这个话题,让有和我相同经验的人觉得被听见,让从来没有这个经验的人更能体会我们的心情。而“人口普查”也是一样,是我搬回台湾后对环境的不适应,加上对一些价值观上的不认同而创造出的作品,希望能让台湾的观众在看到作品的同时,去思考一些或许他们之前没有思考过的事情。

 
     色影无忌:你的摄影必须要用文字来阐释,你有意在削减摄影本体的东西?
     郑亭亭:其实我不会把自己定位在“摄影师”(Photographer)的角色,我可能会比较把自己看成“用摄影当作主要媒材的艺术家”(Photographic artist),对我而言,摄影是我用来讨论某个议题的工具之一,在我后期的作品中,也结合了文字、声音或对象等等,而我本来就一向不喜欢“太明显”的事物,觉得那就不有趣了!所以在我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我总是刻意隐藏画面中的信息,像是异国语言的翻译、人物的脸孔、书籍的语言、底片上的成像等等,都被省略了,这创造一种距离感,引导观众去好奇:这个作品想探讨的是什么?当观者开始思考时,我相信讯息更能传达进他们的想法中。对我而言,当代艺术需要文字解释这件事应该是理所当然,尤其在观念艺术当中,但其实我并没有特地去思考有关削减摄影本体这件事。

#p#

 
     色影无忌:在《那些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的事》中,你为什么让那些人的面容都被遮蔽?
     郑亭亭:像我在上面所提到的,我一向喜欢被隐藏的信息,像Frances Kearney的Five People Thinking the Same Thing系列就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我喜欢有一点线索,但又不是看得那么清楚的暧昧性。除此之外,在“那些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的事”当中,就好像旁边未经翻译的异国文字一样,我的目的是制造观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感,让观者能体会作品中主角在异乡所面对的疏离,在这里,要是影像中的主角面貌清楚,这个距离感就被拉近了,我所要强调的就是,虽然进入了她们的房间,观众还是无法看清楚她们的面貌,只能从她们周遭的物品去联想她的生活。最后,我也不希望个人化(Personalize)这系列作品,虽然说是画面中这六个人的故事,但同时也是社会上的一个现象,尤其在国际大城市中,来自异乡的留学生越来越多,这不只是这些人的故事而已。对我而言,重点不在这六个人,而是藉由这六个人,去讨论这一个群体的经验。

郑亭亭作品《那些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的事》之又绮, 台湾

 

     色影无忌:在做《那些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的事》之前,你对文化差异的问题已经思考了很长时间?
     郑亭亭:其实当我还住在台湾的时候,应该没有特别去思考这个问题,是直到搬到伦敦后才开始特别有感触。不过在做这个系列之前,我的确做了很多研究,像是去看了很多相关的电影、书籍及艺术作品,也访问了很多来自亚洲的留学生,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经验来当作灵感。

 
     色影无忌:有些事情视觉化会遇到很大的问题,你是怎么选择这些视觉符号的?
     郑亭亭:嗯,没错,很多议题不是那么容易可视化,我常常也遇到很多瓶颈在这方面。在视觉符号方面,我想我所选择的标准主要应该是有效性以及我个人喜好。一个当然是我自己要喜欢这个影像的风格,这里就无关于好或不好,纯粹是个人喜好的问题,另外就是有效性,要如何让观众也和我一样觉得这个影像是有趣的,引起观众多停留在作品前的兴趣,并有效的传达我想要表达的想法。

#p#

 
     色影无忌:很多时候,你的作品极简,极简到我们无法用惯常的“信息”来进行解读。
     郑亭亭:我想我“极简”的风格应该纯粹是出于我个人的喜好,我一向喜欢干净、纯粹、静止的影像,而我的作品大部份都是刻意安排(Staged)的,我想是因为这样的缘故,画面中的“线索”,或像您说的“讯息”较少,比较无法从中去解读,但我想这也是我想要表达的效果,我喜欢隐藏信息来引导观众思考,没有那么直接或明显,我觉得才是有趣的影像。

郑亭亭作品《物件编号2 》 

 

     色影无忌:很多作品,都是当代艺术的做法,就是用作品来阐释自己的想法。
     郑亭亭:嗯,我想这也是来自于我所受的教育以及自己的习惯,我通常是先有一个想法或是议题想要讨论,再去思考要怎么去讨论这个议题,而非先拍了些影像,才开始赋予影像意义。对我而言,这些影像或是文字,都是表达想法的工具或媒体。

 
     色影无忌:你的作品《人口普查》中,你用的是同一种胶卷吗?
     郑亭亭:没错,为了让实验保持公平,我用的都是同一种底片(笑)。

郑亭亭作品《人口普查》崇洋媚外之“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色影无忌:你用称胶片的重量来消解“重男轻女”的理论,这个是不是偶然性太大了。或者说这就是你的一个有趣的游戏?
     郑亭亭:我很喜欢“对日常生活荒谬的处置”(absurdity treatment of everyday life),是当代艺术中一个还蛮常见的手法,像是Martin Creed, Fischli and Weiss等等艺术家。我很喜欢这样的手法,我觉得很幽默有趣。从我其他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像是“有水果的静物”以及“不可见”,该物品都变得有点“莫名其妙”,像是水果怎么会有名牌logo,垃圾怎么会在象征艺术品的白色基台之上,藉由这样的荒谬来引起观众注意,进而讨论我想要探讨的议题。而“偶然性”(Chance)也是作品的一部份,也是我很喜欢的手法之一,像是杜象早期的作品Three standard stoppages,就是藉由偶然性这个出发点开始的创作。但没错,这对我而言是一个有趣的游戏,结果为何其实根本不重要,重点在用这个有趣、离谱又有点莫名其妙的手法,来讨论这个议题,而偶然性则是让它更有趣,让人真的好奇结果会如何,但也很巧的是,竟然四个组合的结果,全部推翻了我原本想推翻的价值观,这纯粹是一个巧合,我其实有点困扰,很怕观众以为我是刻意的,但为了忠于真实的结果我并没有更改,纯粹是个巧合。

 #p#

     色影无忌:你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借“物”说事。为什么选择这些“物”?
     郑亭亭:我一向觉得,物品比人物要来的有趣,我想是因为我不喜欢感性及直接的东西。我喜欢安静、理性又有暧昧性(ambiguity)的东西,而没有生命的物品比有生命及情绪的人更符合这个特性。主要也像上面所说的,社会上直接的影像太多了,看多了慢慢会有点痲痹,尤其在现在影像过度超载(overloaded)的时代,当观者看到一个需要思考的影像,我想或许会停下来比较长的时间去思考我想表达的想法。

 

郑亭亭作品《我以貌取人》之孟加拉国语书

 

 

     色影无忌:很多的“物”经你的手之后,会变得失去部分功用和意义,比如说在《对象编号》中,电视机被涂成跟背景一样的颜色,在《我以貌取人》中,各国的书转化成了语言的媒介,这种语义的抽离与转换是你想要的吗?
     郑亭亭:嗯……我想我主要想做的是,将物品抽离原有的环境(context),改变原有的含义(connotation),我觉得这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在“有水果的静物中”我将物件画上了logo,在“不可见”当中,我将垃圾放上了白色基座,在“物件编号”中,我把物品漆上颜色,在“我以貌取人”中,我把书变成了塔,成了无法被阅读的纯粹“物品”,我将上面这些对象都剥夺了其原有的功能性,给予它们一个新的、荒谬的“功能”。
 

     色影无忌:你有意放大了“对象”对于社会话题的象征性?
     郑亭亭:我没有想过特别去强调对象对社会议题的象征性,应该是说,我“利用”对象来探讨、或“象征”一些社会议题。我不觉得一定要用对象才可以好好探讨,这有绝大部份是我个人的喜好及视觉语言,也有很多其他艺术家利用人物或是环境,也将议题探讨的非常有趣。


     关于郑亭亭

     郑亭亭生于1985年,台北,毕业于伦敦西敏大学影像学硕士。由于旅居伦敦的关系,作品多在探讨文化差异、语言隔阂及多元城市中的外来性等等。创作媒材上常利用安静及极简的静物摄影,来搭配文字或声音等装置,用幽默的手法点出平常被忽略的社会议题。
     学历 

     2009 英国伦敦西敏大学摄影艺术学硕士
     2008 台※※北辅仁大学广告传播学学士

     重要奖项 2011 10Gales新秀艺术奖, 英国伦敦
     2010 Artist of the Week, Salon Contemporary, 英国伦敦
     人工影像奖(Artificial Image Award) (Edition), 德国柏林
     Emengent El Pati de la Llotja, 西班牙Lleida
     Art Idol 2010, short listed, 英国伦敦
     Showcase Juried Winner, Artslant
     2009 Signature Photography Award, Degree art, 英国伦敦
     Artist without studio prize, Ben-Uri艺廊, 英国伦敦
     2008 Hide& Seek 摄影奖, 当代艺术馆, 台※※

     个展 

     2011 对象奇想, 台北市立美术馆, 台※※
     Jo vull aprendre Mallorqui, Addaya艺术中心, 西班牙马略卡
     2010 Things We May Never Know, Kiállítás Előtt 艺廊, 匈牙利布达佩斯

     博览会及艺术节 

      2010 平遥国际摄影节, 中国平遥
     Foto Madrid, 西班牙马德里
     Nord Art, 德国 Budelsdorf
     London Art Fair 伦敦艺术博览会, 英国伦敦
     欧洲摄影月, 德国柏林
     Closer, Visionaris’10摄影节, Fundacion Pilar y Joan Miro, 西班牙马略卡
     FAB 巴斯艺术节, 英国巴斯
     多伦多时尚与艺术周, 加拿大多伦多

     重要联展

     2011 International Call for young artists, Gallery Luis Adelantado, 西班牙瓦伦西亚
     Print and Design Now 2011, Bearspace, 英国伦敦
     Home and Away, ISE文化基金会, 美国纽约
     The chosen, Red Gallery, 英国伦敦
     TBS love Emergent Artists, Private Space艺廊, 西班牙巴赛隆那
     The Arrangement, Vermont Photo Space, 美国Vermont
     2010 Celebrating the Pomp Us, Topolski Century艺廊, 英国伦敦
     Invasion of Privacy, Notsofamousyet, 英国牛津
     Private/Public, 320艺廊, 英国伦敦
     Home and Away, Castlefield艺廊, 英国曼彻斯特
     Quadratshow, Druck Dealer, 德国汉堡
     Stratford Everyday, 英格兰遗产保存计划, 英国伦敦
     Print Now, Bearspace, 英国伦敦
     2009 Square up the year, Noid艺廊, 英国伦敦
     Tate the biscuit, Shoreditch 市政厅, 英国伦敦
     Silence, Exile, and Cunning, 牛津市政厅, 英国牛津
     Subversive Correspondence, Broadwalk arts, 英国布理斯托及伦敦
     Dying to know, West艺廊 and P3艺廊, 英国伦敦 
     Pop-up artist studios, Ben-Uri艺廊, 英国伦敦
     Past in Present, Art Works艺廊, 英国新堡
     The Archival Organism, 伦敦艺术大学, 英国伦敦
     Cracking the combination, Turn-Berlin 艺廊, 德国柏林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 photography, 美国克罗拉多
     2008 脑内体操, 华山艺文中心, 台※※
     Hide& Seek, 台湾当代艺术馆, 台※※

     机关补助 2011 Program for Emerging Curator, ISE文化基金会, 美国纽约

     驻村经验 2011 Addaya Art Centre, 西班牙马略卡
     2009 Artist without studio, Ben-Uri艺廊, 英国伦敦

     出版 2011 

     SNAPPP摄影杂志, 台湾
     (t)here杂志, One day for art in Copenhagen, 美国
     Rise Art网络专访, 英国
     Salon Contemporary网络专访, 英国
     File在线杂志, 英国
     2010 Visit Studio杂志, 10号及14号, 美国
     Nagyitas News Paper报纸专访, 匈牙利
     2009 Fashion 156在线专栏, 伦敦 
  
  

 

影像发现之旅(67)
发现中国新锐摄影师(30)
郑亭亭(1)
色影无忌(6045)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