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曾年:摄影的英雄主义时代过去了

曾年:摄影的英雄主义时代过去了

无忌原创
王江
王江
2010-11-30

        法籍华裔摄影师曾年,出生在一个艺术气氛浓厚的家庭,他的父亲曾以鲁以国画擅长,年轻时候的曾年就有一种超乎常人的闯劲(他曾在※※※时期就单车骑行至拉萨)。80年代的曾年来到了法国,那时法语还说不利索的他,凭借艺术的底子和闯莽的劲头,逐渐在文化优越感甚强的法国摄影界站稳了脚跟。在那个报道摄影、图片故事的黄金时代,他成为了西帕(SIPA)、伽马(GAMMA)、联系图片社等世界知名图片机构的专职摄影师。他的摄影成就中有很多的传奇,他1988年为崔健拍摄的经典肖像成为了华人世界的文化符号,他用617画幅拍摄的《三峡》系列,也成为了中国人寻找精神家园的入口。如今在法国已经生活20多年的曾年,仅用一台徕卡相机加一只标头就完成了《漫步巴黎》系列的拍摄,他眼中的巴黎有着什么样的日常,这样的日常与他多年前漫步北京街头时的有什么不一样,或许从图片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曾年1972年做水手时的照片

 

年轻人老让别人来计划怎么成?我就决定自己做点事情



  色影无忌:你的父亲是一个很著名的国画家是吧?你在艺术上受到很多他的影响吧?

  曾年:对,我父亲是画国画的,那时周围的人也都是画画的。

 

  色影无忌:你八十年代初就开始自己到处旅行,还曾骑自行车去拉萨在今天的这种“驴友”行为都是挺时髦的,你在那个年代为何会有这样的动力去做“驴友”呢?

  曾年: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连你的吃喝拉撒都要计划,但是年轻人老让别人来计划怎么成?我就决定自己做点事情,那时还是在做水手的时候。

 

  色影无忌:你水手做了多长时间?

  曾年:十二年。

 

  色影无忌:今天好多人说起“水手”这个词感觉很浪漫,听起来是一个很浪漫的职业。你当年做水手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状况?

  曾年:苦得要死,我16岁的时候就去当水手了,冬天冻死,夏天热死,到了晚上就觉得眼花缭乱,缺睡眠,缺温饱。

 

  色影无忌:你做水手那一段经历是后来开始拍《三峡》系列的一个动力吗?

  曾年:有一定关系。记得那时上船的时候特兴奋,看见长江水在流,当时对自己说一辈子在船上过也可以。但是几天以后就不行了,再看那些水流就只剩下厌烦了。

 

  色影无忌:是从那个时期就开始学摄影的吗?

  曾年:那会还是※※※的时期,上不了学,就觉得自己要有一技之长,得学点什么。摄影是从拍着玩儿开始的,当时也没有想到能够靠它吃饭。当年如果能够靠摄影吃饭那是非常不得了的,基本都是文化馆或是工厂搞宣传的能拍照片,那时觉得能进摄影家协会是莫大的光荣。

 

 

曾年作品

 

 

那时图片社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摄影师


  色影无忌: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您觉得摄影可以作为一个职业了?

  曾年:想把摄影当职业还是到三十岁以后的事,必须开始琢磨自己的生计了。

 

  色影无忌:靠摄影掘得的第一桶金是怎么开始的,是为报纸或杂志拍片子吗?

  曾年: 我85年就到法国了,在那找刊物上关于图片社的介绍什么的,就挨个跟图片社联系。当时有一个摄影图片社叫西帕(SIPA),他们打了电话让我过去,看了我拍的一些彩色照片、反转片之类的,就这样第一个图片社就接触了西帕。西帕是当时法国三个最大的图片社之一,还有一个叫伽玛(GAMMA),一个叫西格玛(SIGMA)。巴黎那个时候在图片产业上的钱是最多的。然后这些大图片社的都在法国,当时全世界最有名的摄影师全给法国杂志拍照片,那个时候《LIFE》已经要垮了。当时图片摄影给摄影师支付的都是天价,因为互相之间要抢选题,争夺摄影师资源就得比谁给的钱多,所以那时图片社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摄影师。

 

  色影无忌:那是报道摄影,图片专题最黄金的那段时间了吧?

  曾年: 对,是的。当时有很多知名的摄影师都在为那些图片社工作,埃维顿、泰勒之类的。我那会还没有找对路子,后来拿着徕卡相机在北京街头抓拍然后出了本《北京漫步》。后来我就琢磨这么拍永远吃不上饭,你知道在国外生活是很贵的,于是就瞄准杂志因为他们的报酬还是比较高的。我直到1994年的时候才接到订单,还是联系图片社的罗伯特·普雷基帮忙游说的。

 

  色影无忌:你从85年到法国一直到1994年接到订单,这中间一直在各种摸索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吗?

  曾年:是啊,现在说做展览卖照片很时髦,当年我很早就卖了,在西班牙开了好多展览,在西班牙、芬兰、美国、法国好多地方开过,当然法国的展览是在一个Fnac画廊,是一个很大的文化超市,这画廊大概每一个月就要举办一个展览。很多人都想去这里做展览,很多有名的摄影师都到这个画廊做过展览,包括布列松等人。

 

 

曾年作品

 

 

有段时间摩萨德派女特工进入西帕图片社


  色影无忌:大家都知道法国人的文化优越感非常强,你如何逐渐在法国人的圈子里站得住脚的?

  曾年:很难说什么叫站得住脚,反正说得过去,其实全世界的人都是一样的,都有自己的圈子,但是我只负责拍好我的照片,其他的事情跟我无关。

 

  色影无忌:在那些图片社工作经历过什么样的故事吗?

  曾年:这里有太多故事了,三个大图片社三足鼎立的时期,西帕图片摄影有很多涉及重大事件的报道,有段时间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要打击他们这个,专门派一个女特务打进他们内部,后来这个女特工有次在北欧行刺的时候被逮起来了。还有战争开始的时候,就热闹极了,很多摄影师背着卫星电话就跑战地去了。现在不用了电线杆上绑一个摄像头就把什么都拍下来了。

 

  色影无忌:你觉得中、西方的图片产业在今天看来还有什么样的差异?

  曾年:现在从某种层面说专业的新闻摄影已经死了,现在大众化了,中国和外国一样,谁都可以拍照,你打开网上看,哪个重大事件没有照片啊,图像的概念和以前完全不一样,每个人都可以拍照,什么博客呀、微博呀到处都是图片。

 

  色影无忌:过去那种派摄影师去拍图片故事黄金时期已经不在了。

  曾年:不在了。

 

  色影无忌:您会觉得有点儿可惜吗?

  曾年:不是可惜的事,是这个时代的发展。历史上马可波罗到中国来一次就轰动了全世界,现在中国法国之间恨不得一天就飞一个来回。时代的发展不一样了,那段时期现在只能回忆回忆吧。

  坚持用一台莱卡相机、一只镜头


  色影无忌:据说你过去只坚持用一台莱卡相机、一只镜头?

  曾年:拍法国那时候照片是这么拍的,就是要一个标准的视角。

 

  色影无忌:35mm还是50mm?

  曾年:50mm,标头。因为用它成为一个调子了,成为一个风格,不然就乱了。

 

  色影无忌:有点儿像布列松致敬的意思?

  曾年:当时是这么想的,因为布列松也是抓到命脉了。我和布列松见过几次,到他家里去吃过两次饭。那个时候我法语不行,没有怎么说话。他脾气好像也很大,但是人特别聪明,到了五十年代年以后他就不拍照片了。

 

  色影无忌:改画画了。

  曾年:他知道再拍下去就不对了。

 

  色影无忌:他真的从来不愿意跟人合影,也不让别人拍他?

  曾年:那是一个怪毛病,其实现在他的照片咱们也到处能看见。

 

  色影无忌:我们已经活在监视器之下了。

  曾年:到处都是。

 

  色影无忌:每天都被影像,被摄影。

  曾年:布列松特别聪明,知道别人乱拍。那个时候他就扛着莱卡机跑天下,后来弄一堆长的、短的,整个时代变了,他看到了,就不拍了。

 

  色影无忌:适可而止了。

  曾年:现在大家还总说布列松什么的,那个时候他继续拍的话也许现在就没人理他了。

 

 

曾年作品《漫步巴黎》

 

  “巴黎与北京,人都是一样的”

 

  色影无忌:你拍过北京街头,也拍过巴黎的街头,两个城市肯定是非常不一样的,你觉得它们有什么是一样的?

  曾年:人都是一样的——人的感情、七情六欲全是一样的。

 

  色影无忌:最大的不一样又在哪儿呢?

  曾年:肯定又都是不一样的——全世界全一样就没有世界了,肯定都不一样。

 

  色影无忌:你现在的文化归属感在北京强些,还是在巴黎更强?

  曾年:刚才说了都是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是一样的。

 

  色影无忌:你觉得没有什么区别?

  曾年:没有区别——当然历史肯定是不一样,文化、现实也不一样,乱七八糟都不一样——但还是没有区别。

 

  “摄影的英雄时代过去了”


 

  色影无忌:你现在在做什么,还拍专题摄影吗?

  曾年:经常做一些书;收藏,瞄准一些收藏家;有的时候也有一单、两单的订单,价钱小很多,其实也挺困难的。

 

  色影无忌:不是摄影的英雄时代了。

  曾年:是,摄影的英雄时代过去了。我去的比较晚,当时图片社里订单下来以后,汇笔钱或者是给一张支票什么的。最早的时候是现金,图片社的老板分配你去哪儿他去哪儿,他就是装着钞票,给你塞兜里,说:你给我滚吧,带照片回来了就成(笑)。

 

  色影无忌:压力也很大,竞争也很激烈,拍不好了立刻就有人取代这个位置?

  曾年:对。

 

  色影无忌:那会儿毕竟摄影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曾年:对。现在是民主了,摄影民主了。

 

 

曾年工作照

 

        关于曾年

  1954年出生于中国江苏无锡,1966年因※※※※※学校停课,开始接触摄影。16岁开始了长江上的水手生涯,同时自学绘画。1979年及1980年的夏天,利用假期骑着自行车去了杭州和上海,1981年骑自行车往中国西部往返做了六个月的旅行,最远到达了西藏拉萨。

  1982年辞去水手职。

  1989年一张拍摄摇滚歌星崔健的照片被用作《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唱片的封面。从1990年到1993年,关于北京的摄影作品在法国、德国、西班牙和美国的许多地方展出。

  1994年由联系图片社Contact Press Images代理。开始为杂志拍摄大专题。

  2000年停止了与联系图片社的代理关系,转去了伽玛Gamma 图片社。

  长期合作的主要刊物有:《巴黎竞赛》,《费加罗周刊》,《德国地理》,《法国地理》,《※※※※周刊》,《英国独立报周刊》,《玛利.嘉儿》法文版,《美国国家地理》法文版,等等,在中国国内长期合作的主要刊物:

  《中国科学探险》《文明》《华夏地理》《上海一周》《新周刊》《南方人物周刊》《名牌》

  2004年合伙创建dragonimage图片社

  近年来专注摄影展览。

 

曾年(4)
三峡(15)
摄影(5555)
巴黎(175)
法国(287)
伽马图片社(2)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