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封岩:用内敛来释放激情

封岩:用内敛来释放激情

无忌原创
王江
王江
2010-11-04

    在这个图像大爆炸的时代,人的眼睛在一天之中会接触上千个影像。这时,达尔文物竞天择的理论自动地适用了,每一幅影像都努力从层层包围中脱颖而出,它要让自己“有意思”才能阻止太轻易去点关闭窗口的手。当我们下意识的以“有意思”和“没意思”去判断影像的时候,忽然有人开始思考这个“意思”到底指的是什么?封岩就是其中的一位,搞过电影摄影、拍过MV、写过小说的他,拿起相机叛逆性的以极简主义的方式(画面中的元素少到了几乎没有)拍摄了身边最细枝末节的事物,而“这些细节正是构成生活的主体(封岩语)”。老实说,观看封岩的作品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如果将这些作品置于影像的海洋之中时,它们甚至很难引起大脑皮层的反应,但是当我们以独立的形式呈现它们时,这行为本身就是带有了逼问的动机:我们因为什么去观看?图像又因为什么才让我们注视?

 

  以下的访谈分为两部分:在色影无忌的访谈之后,封岩有一个自己对自己的访谈,他通过自言自语的方式让大家了解他的艺术观,我得承认这有点神经质,不过挺酷的。

 

   

封岩 

        相关阅读:艾未未:言之无物

 

  色影无忌:能否简述一下你的艺术经历?

  封岩:我是经历比较多的,我最早学美术,在西安上工艺美校,这个对我影响比较大,后来考上了电影学院,读故事片摄影专业,去美国之后又返回来做当代艺术。我那几年在纽约思考影像的东西最多,因为在那里稍微简单一些。我指的简单是指不像在中国有很多的朋友要应酬,那美国那边比较简单,你可以静下来关注自己的事情。所以那边几乎所有有意思的影展、画廊我们都去看,不光是摄影的,Video、实验电影、独立电影都看,在那里看的比我在电影学院还多,所以那个时候对我影响特大,让我有机会静下心来思考艺术上的东西。

 

  色影无忌:我看到你的作品时在想,这样的作品怎么拿来做在线影展呢?这对网友的观看习惯实在是一种考验。

  封岩:人总是会有特别习惯的思维,给你读一段之前写的东西:在人们的惯性思维里边镜头只能对准被证明是有意义的,就像无数名胜风景的某一个位置被认为是留影的最佳角度,照片总是让观者首先相信真实这个信息的传入。人们确信照片是将一件真实的事件记录下来,是将一个真实的环境纳入镜头里形成照片,它的真实记录功能被夸大了,几乎掩盖了社会的本质,它被一种流行的大众语境所掩盖,也被所谓的意义所掩盖。人们对于意义的追求里边,有一个先入为主的东西存在,他认为这个东西就是意义。

 

  色影无忌:其实在你的工作室现场看到这些巨幅的原作还是能感受到物象带来的那种震撼的,但是在网络上看图对网友来说也有些不公平,作品的那种气质是完全表现不出来的。

  封岩:是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我很看重和观众多种的交流方式,要是你们色影无忌可以组织网友来我工作室参观都可以,这种交流会很有意思。

 

 

封岩作品中的物品就是在工作室日常使用的东西  摄影/王江

 

  色影无忌:你的《纪念碑系列》是如何诞生的呢?

  封岩:我最新的系列为什么叫《纪念碑系列》呢?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有很多实用的公共家具、私人家具,包括毛泽东时代的沙发,还有那种黑的皮椅子,拍摄时我把它竖起来,人们都看不到它的后边是什么,我就有意用很多方式减少它的功能性,就把它变成最体现纪念碑样式的一个象征符号。每个人理解纪念碑的概念不一样,有人可能觉得应该是宏大的东西,对我来说,包括老式自行车在内的这些六、七十年代的记忆就是纪念碑。

 

 

《纪念碑》系列作品  摄影/王江

 

  色影无忌:我理解你是把过去一些日常化的东西赋予了神圣的意义。

  封岩:你把被别人忽略的很不重要的东西做某种放大,像我可能把一把椅子放到神坛上一样。

 

  色影无忌:你为何会如此关注这些细节?

  封岩:我的小说里也是这样尽可能对细节的描述,包括今天的天气里边的小变化,怎么刮风、叶子怎么落,我尽可能简单的词做最简单的叙述,有点儿像生活的账单一样,没有强调故事性。所谓的情节故事性对我来说不重要,因为你在生活里边可能没有那样一个经典的故事存在,你可能每天都被细小的事情围绕,那些细节是构成你生活的主体.

 

  色影无忌:很多人拍照片会选择事件最激烈,或者最戏剧性,矛盾最冲突的那个瞬间,但是你似乎是刻意的去回避那种情绪。你为何如此颠覆了很多人对摄影审美的理解?

  封岩:我是特别的回避和克制这个东西,我不管彩色的还是黑白的作品都是比较安静的,所有的作品里边呈现出的是一个理性的东西,艺术是需要克制的。你要用内敛来呈现你的激情,激情不总是很放的那种东西。像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那是一种经典的方式,但不仅仅是唯一的方式。艺术家用摄影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借一种东西去传达内心。我觉得更能持久的作品不是靠激情来支撑的,而是靠你的思维、秩序和理性。

 

 

角落盆栽

 

  色影无忌:你这种对影像的理解是怎么来的?

  封岩:我研究电影以前看了很多科教片、专题片,那些片子对我来说构成非常有意思的观念。有人会说那种片子有什么好看的,但是我是把它们当做作品去看。大部分人理解的作品都是约定俗成的,要有那么完整的一个景物,我觉得有判断力的艺术家是不会这样去做的。摄影回避不了观看角度,同样一个杯子你和我的看法不一样,十万个人的看法肯定有差别,你得距离地去把握,怎么拍它?有的人拍得很诡异,有人拍得特乏味,有的人拍得特无聊。艾未未看我的作品,谈到一点就是距离感,就是你当时拍的距离感,你在什么样的一个距离和他发生关系,就和一个你被认为未来构成作品的一个东西,一个物发生关系,在那个距离下,发生真正的交往,所以我对摄影的理解是综合了很多很复杂的情感因素在里边,我一直在去试图挑战抓到摄影的局限性,我真正思考到艺术的局限性,绘画、摄影都有局限性,艺术肯定有局限性,摄影的局限性在哪儿?每次我做新作品的时候都在考虑局限性在哪里,我能不能做,它和其它东西的交叉点是不是有意思,比如摄影和绘画的关系肯定是由来已久了,绘画和摄影都在互相影响。

 

  色影无忌:你的《山石》的系列就是去寻找和中国画的关系的吗?

  封岩:是的,我当时做这组作品时就重新翻看中国绘画史,后来我去苏州园林等等很多地方看一些人造景观,然后我就确定了这组作品的三个因素:松树、竹子和石头,这些都是传统绘画里边出现的,我上美校之前就学习国画,西安有一个长安画派,我跟一些老画家学画,这对我影响很大。

 

  色影无忌:是不是你在西方受教育的经历让你和中国人看中国画的方式又有了距离?我觉得还带有一些反讽的意味。

  封岩:对,我在美国思考母体文化可能更清楚,因为有了距离感。中国人常常借物喻人,松树和竹子都是代表文人雅趣的东西。人们常常把假的石头和真的石头放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或是放在一个很人为的环境里造情、造景,有时你会觉得很讽刺。

 

 

封岩在向笔者详细讲解装裱的细节  摄影/王江

 

 

这个看似黑色的边框其实是取自同画面中相近的颜色,这样使边框不至于突兀,从中可见封岩对细节的关注  摄影/王江

 

  色影无忌:你似乎对作品的装裱和呈现有很特别的认识。

  封岩:像我做得那个《权力系列》,实际上是对权力带有某种批判的东西,人们既向往权力又恐惧权力,这是一个很矛盾的东西。比如那组《毛泽东的车》我把它的一个局部的元素做到我认可的尺寸,我认为艺术家如何决定呈现的尺寸就代表自己的的态度,包括装裱的东西,整体表现都是你的立场和态度,作品整体的呈现方式我觉得应该是跟摄影的观念上更吻合的。

 

 

封岩工作室中使用的都是类似人民大会堂中使用的老式沙发,很多细节都散发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气息  摄影/王江

 

  色影无忌:听了你的讲述我觉得关于你的艺术观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叛逆,一个是气象。你颠覆了人传统上对艺术认识的观念,而且你对那些怀旧物体散发出来的气象感特别的着迷。开玩笑地说你是不是有恋物情结?

  封岩:我对物有特别的敏感,尤其是跟我发生关系的物体,这个敏感来自于对文学的阅读和写作的经历。在写作里边我也是调动了所有的能量因素,对特别细微的东西做到最精确的描述。我喜欢的建筑师的作品完全胜过所谓艺术家或者是摄影家的东西,我早期在工艺美校是学设计的所以还是受到很多设计观念的影响。

 

 

封岩很享受同这些老物件之间的交流  摄影/王江

 

  色影无忌:学设计的人有个习惯就是容易把三维的东西拍成平面。

  封岩:我就是希望作品概念化,极简化,这是我很喜欢的,我不想把一个东西弄得很复杂,里边充满了很多元素,我尽可能剔除那些。就是一把椅子,一个白墙,你把它装裱之后放到一个环境里边,大家会看得肃然起敬。

 

  色影无忌:你对细节的关注中为何没有人而只有物?

  封岩:你仔细看都是有人存在的,有人的痕迹在,那些物的照片,你会觉得有一双眼睛在观看,这都体现了人的在场感。我拍的这些也是肖像,很多人理解的肖像就是人像,实际上物的肖像也是一种肖像,我这就是给这些物立像。

 

 

《迷幻的竹子》系列

 

  色影无忌:你的作品《迷幻的柱子》为何风格特别的跳跃?和其他系列特别不一样。

  封岩: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觉得跳跃很大,其实仔细看还是同之前的作品有某种联系。从《四面旗》开始我就做特别抽象和极简的东西。它更像一个抽象的绘画,实际上我是用摄影在做这个画。

 

  色影无忌:你现在这些作品销售情况好吗?

  封岩:我在中国没有太多的销售,我作品的买家十之八九是外国人,而且博物馆居多,基本上我的作品西方人喜欢的多些,而且是收藏当代艺术的人多,基本上我的东西还是在当代艺术范畴里边的。

  封岩的自言自语

 

  封岩:有人形容你的摄影作品像废片。

  封岩:我的某些摄影作品,就像冲印店里一位技术熟练的工作人员所说的:“像废片,挺有意思的。” 他的说法是赞许,但似乎这些看似废片的作品,对许多人来说却有一种侵略的意思。就像我在街边、楼道、公园、树丛间围着一个微不足道的东西转来转去,直到这件东西被我定影在胶片上为止,这之中,常常会引来一些长年生活在此的尤其是一些长者的关注,他们用带有受刺激的语言问我,在拍什么?这里既没有风景,又没有美的东西,你在拍什么?长者看我专注的表情,也站在我的身后,期望能从我身后读解出一点什么来,站了一会,生气似的走掉了。在走回他熟悉的路上,也就是我正在拍摄的那片楼与楼之间的小路上仍自言自语,这有什么好拍的?

 

  封岩:摄影者,从拿起相机,举到眼前,再到咔嚓一声,完成将被摄物定影在胶片上的行为,都是以秒为时间单位的计算。因为它的快捷性,使得许多人觉得摄影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数码相机的诞生,将胶卷剔除相机内,几乎可以不计成本的按下快门,可以将眼前所见不停地按来按去,留在多少G的存储卡上。

  封岩:许多我的作品初看具有类似“废片”的不经意,还有比较容易被形容的是一种“静谧”的特质。前者是由于在一些神奇的时刻,一些司空见惯的物质、环境会“召唤”我去使用破坏性的手段将它们从眼前被符号化的命运中“拯救”出来。在这些时刻里,我感受到一种幸福,并且发现事物自身存在着一种井然有序的秩序,“静谧”因此产生。

 

  封岩:真正意义上的摄影作品,是一种想象力下赋有美学意味的作品?

  封岩:它绝不是一时兴起,带有盲目性的行为。把摄影归类为一种瞬间艺术,有些不够全面。一张照片能够与其中沉静的事物共同构成赋有意味性的摄影作品。观者,最先感受到一幅作品的是距离,一件物品的照片与观看者在一定距离的感受下发生记忆以及想象,使单纯意义上的一幅静态摄影照片背赋了一层时间的印记,观者被摄影者独特的距离感、角度、构图所吸引,甚至会让观者感受到一种他从未有过的观赏体验。

  一幅真正意义上的摄影作品,它将观者、无数观者引向不同的思绪中去,对静止的照片中的每一个细节、体积、线条、色彩、表情给予了从未有过的关注。

 

 

封岩用PVC水管做的画筒

 

  封岩:我一直认为,摄影是一种带有魔术及巫术似的行为,像过去流传在民间的说法——人让摄影了就是魂给带走了。

  封岩:这种传说加深了我对摄影神秘的想象。究竟是什么让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东西,通过摄影,一个行为,变为神奇与不朽?而这之中的秘密仅仅是通过摄影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完成的。我对摄影其中一个神秘的想象是,被拍摄曝光的胶片,存放在那里,在没有冲洗前都会随着我的情绪、感觉所左右,让它在黑暗的胶卷里产生变化,渐渐靠近成为我想要和希望的影像。也就是说我的意志能改变它。甚至,在送进冲洗店后的等待期间,它也会随着我的期待、担心、幻想而改变。这种说法让人感觉有些玄,但也是我对摄影着迷的原因。

 

  封岩:在一个环境中,一百个人轮流站在同样的位置拍摄一个杯子,构图一样,但照出来不一样,这之中的原因在哪里?

  封岩:感觉,每个人对同一个物体的感觉不一样。环境或被摄物所释放出来的信息影响拍摄者,促使了影像最终的形成。这也是摄影神秘的力量所吸引我的另一个原因。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又带上相机,重新回到当时的拍摄地点,环境似乎没有变化,我再一次重新按动快门,但从冲洗出来的片子来看,完全没有第一次冲洗出来的感觉。

 

  封岩:这之间是什么发生了变化?难道是时间?

  封岩:对,是时间。在存在上的决不可复制。时间已不是那一次,是现在式,整个环境在时间中悄然发生了打眼无法看出的变化,只有通过照相机感光后才能发觉这种悄然的变化。原来的一切不复存在。这似乎是一个秘密,一种拍摄者独享的一种秘密。时间与拍摄者共同完成作品,形成一种不可复制、重复、模仿的作品。

  封岩:你拍的大多是城市里的日常景象,透过拍摄,你,作为一个拍摄者,与城市的关系是什么?

  封岩:我的摄影里没有人,但让人感觉到有人的存在,感觉作品的边缘外就有人。我的摄影里只有物,静止的物。那些静止不动的物体:风景、建筑、汽车,与城市共谋散发出一种诱人的鬼魅气息,产生一种幻觉。拍摄者,行走在大街小巷,感觉一种由真实环境产生的不真实感。像一个流亡者。拍摄者与所拍摄的“物”,不会改变这座高速运转城市的任何部分,拍摄者与所拍摄的“物”在这座日益国际化的城市里同样地显得不合时宜。

 

  封岩:请描述你拍摄过程的个人及外在状态。

  封岩:最先让我驻足脚步的是,物品的沉默无语,那种安静的气氛吸引我,使我产生一种似幻似梦的不真实感,一种对环境的迷失与不确定,像被施了魔法似的被它诱惑,以至本能的举起相机,希望能捕捉住那个用语言无法说清的东西。拍摄者身不由己,忘记了拍摄本身的行为,沉浸在一种无法说清的轻盈中。操作相机时的顺序、步骤……变得不再重要。在一种极度专注的状态下,一气呵成似的完成了拍摄行为,直到有些筋疲力尽,才松开按动快门的手,才想起来喘一口气,感受一下疲劳。直到眼睛离开取景器,完成摄影行为,一种疲惫加愉悦袭遍全身,开始重新意识到周围的环境、人流。一切感知都在影像被秘密拍摄进胶卷之后才开始恢复,恍若隔世,一种对周遭环境的陌生、不确定感伴随着一种对色彩、光线、形状、天气从未有过的敏感油然而生。最后,怀着一种不可告人的心情,离开沉浸多时的环境当中。

 

  封岩:决定摄影作品的命运似乎很多,时间、距离、构图、光线、环境、曝光、冲洗、选择……。摄影者,将什么纳入四边形的取景框里?与被摄体保持怎样微妙适当的距离,形成了最终成为作品的照片?

  封岩:是被摄体的姿态和主体的摄影者通过相机共同完成了称为作品的的照片。我的作品是由物体与我共同创造完成的。

  封岩:为什么是彩色的?

  封岩:色彩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它们迷惑人,使原本事物变得更加迷离、诡异、虚幻与不确定。彩色摄影与黑白摄影相比,更让人感觉它的迷幻与不真实,这是我喜欢彩色摄影的原因。它让我产生对周遭环境的一种不确定感,一种距离、一种对周遭物体、环境、没有生命的物品一种超现实感。

 

  封岩:在拍摄的过程中有迟疑吗?

  封岩:摄影也常常会引起拍摄者对一件物品、一个景物、一个局部的辗转反思,游移在确定与不确定之中,使握在手上的快门迟迟不见声响。一种对面前所见事物莫名的浮想联翩、不着边际,并对拍摄本身的行为产生怀疑,值得拍吗?有意思吗?拍它干什么?等等思绪不断涌现出来。这种不确定使拍摄者不断在调整与被摄体的距离,前、后、左、右。透过取景框,将物体切割下来,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使之成为一种可能,一个“世界”。

 

  封岩:在人们的惯性思维里,镜头只能是对准被证明是“有意义”的,就像无数名胜风景的某一个位置,被认为是留影的最佳角度。

  封岩:照片总是让观者首先相信真实这个信息的传入,人们确信照片是将一件真实的事件记录下来,是将一个真实的环境纳入镜头里形成照片,它的真实纪录功能被夸大了,几乎掩盖了事物的本质,它被一种流行的大众语境所淹没,也被所谓的“意义”所掩盖。

 

  封岩:一张摄影作品的诞生是偶然还是必然?

  封岩:摄影作品当然也有许多看起来偶然的,其实是必然的因素:拍摄者,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是向东走进入一条小道、向右进入另一条胡同,还是继续向前走,这些都使即将成为拍摄对象的物品处在等待的状态。随着拍摄者看似无目的的选择了一条路,走进去,一步一步接近他仍不知道的拍摄对象,即将完成的作品已开始形成趋势,在随着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渐渐相遇而显得焦急、不安、像即将生产的孕妇,拍摄者面临一种生产前的焦虑、期待,游移在一种确定与不确定中,直到拍摄对象显现出来,与拍摄者交汇,那一刹那中已决定了作品本身的诞生。一切都被注定。被拍摄对象像一块磁铁牢牢地吸引着拍摄者完成共同创造的被称其为作品的东西。照片。

 

 

 

封岩自拍照

 

  封岩简历:

  封岩(1963年-)出生于西安市。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旅居纽约多年,现居北京。

  展览:

  个展:2005年“秩序”系列摄影作品于北京世纪翰墨画廊展出;2006年“山石”系列摄影个展于北京四合苑画廊798项目空间展出。2007年“权利”系列摄影个展于北京四合苑画廊展出。

  联展:2005年“新·※※”当代艺术展,零工场“不确定性表达”,TS1当代艺术中心“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当代艺术展;2006年平遥首届“5x7”照相双年展,2006上海 ART SCENE当代摄影展。2007年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2007年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2007年第三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2008年连州国际摄影节“回放”三年展。2009年pax project space(帕克斯艺术项目空间)当代艺术展。2009年封岩@timezone8 东八时区当代摄影个展。2010年“春分”元典美术馆。2010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TMIC当代艺术展2010。2010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大爆炸”当代艺术展。

封岩(12)
极简主义(12)
摄影(5547)
艾未未(7)
简单(10)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