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朱锋: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事

朱锋: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事

无忌原创
满异
my
2010-05-25

        朱锋的摄影很难用一句话概括。题材上说,从具象的城市建筑到抽象的镜面反光;手法上,从拍“照片”展现图像的意义,到重组面孔表现“片面”的矛盾;在卫生间地板上发现“星云图”与大师对话,用蒙住的脸在景点留念质问美国“我是谁”……然而朱锋说,不管怎么变,还是从身边的题材和自身的感受出发,不会刻意调整自己的创作,改变是自然而然的事。“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最终还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朱锋万变中的不变。

 

 

朱锋

 

指向Thomas Ruff的作品,和他产生对话

 

 

        色影无忌:从你网站上最早的作品,1999年的《失乐园》开始聊吧。那篇小故事写的就是这组照片得来的经历吗?你说“形式是你惟一的追求”(这个说法让我想到杜尚),这是你创作的出发点吗?

        朱锋:99年我开始意识到摄影可以独立于绘画之外单独成为一种艺术表达的样式,之前我拍照是为画画提供资料,从《失乐园》开始,我尝试用照片做作品。这段文字主要是为《城市画报》写的,当时他们有个栏目叫“想像”,每期刊登一个当代艺术家的摄影作品,他们要刊登《失乐园》,我觉得挺好的,但是他们需要一段文字,丛匀就帮我写了这个小故事,有点象小说,又有点象评论,也是比较符合杂志的风格的。这里的形式更加精确的说法应该是用何种手段呈现想法,这点对我来说很重要,就是一种表达方式。杜尚说过这句话吗?就这组照片来讲,用这样一种形式比较符合当时的心境。

 

 

《星云图》

 

        色影无忌:说到形式,《星云图》如果没有这个名字,是否还能实现你的意图?

        朱锋:《星云图》我想用生活化的图像向Thomas Ruff致敬,你知道的,这组照片来自于卫生间黑色地板上的爽身粉以及Thomas Ruff的一组作品《星》,是两种经验交织在一起得到的,两种经验相互启发,所以标题一定要接近Thomas Ruff,通过标题可以指向Thomas Ruff的作品,和他产生对话,这是我希望了解摄影史的人能够看到的一种结果,另外一种结果也显而易见,只要有生活经验,就能够看懂画面,他们会说:“哦,原来是爽身粉”。但是不同的人理解这组照片的程度也会不同。

 

        色影无忌: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Thomas Ruff,他对你有哪些影响或启发?

        朱锋:应该是2003年以后,在上海展览中心的一个展览上,在一个不太起眼的地方,我看到了Thomas Ruff的作品《星》,作品很小的,而且和后来在画册上看到的不一样,感觉像是看一张底片,是负相,很吸引我。后来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他的作品,也买了他的画册,有时候你会发现这些作品不是一个人做的,这点我很喜欢,他要说的话很明确,总是能够发现适合的语言。而且能够引发思考,每组作品对摄影都有贡献,看他作品的乐趣可能就在这里,我会带着好奇心去看他的作品,总是有新的发现。

 


陈丹青老师说,你在和我做同样的一件事情,我在画“画”,你在拍“照片”

 

 

《二手现实》

 

        色影无忌:你的几个翻拍系列,从两方面看,一个是翻拍的内容/对象/媒介,一个是“翻拍”这个行为本身,你认为哪方面更重要些?你是如何选择翻拍的对象的?

        朱锋:我从2000年开始用翻拍的方法来做照片,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翻拍,只是没有很多限制的在做照片,反正也是用照相机在拍,也无所谓翻拍不翻拍,我们学习绘画的时候经常临摹大师的作品,既然临摹可以,翻拍也是可以成立的。2005年在首届广州国际摄影展上,陈丹青老师看到我的翻拍作品《二手现实》时他说,你就是朱锋,太好了,你在和我做同样的一件事情,我在画“画”,你在拍“照片”。对我鼓励很大。我倒没有觉得翻拍这个行为本身有多么重要,就是一种表达方式,一个手段而已,不是为了翻拍而翻拍。

 

        色影无忌:《片面》的拆解和重构方式很直接,怎么想到这样去直接呈现“两面性”的?

        朱锋:《片面》是关于肖像的照片,是面相分析,照片是将两个由左右脸分别复制、重组而成的虚构的人物肖像并置而成,真实的肖像已经抽离。我想在这组照片中通过两张略有区别的肖像,体现人和事物的两面性:严肃与幽默、真实与虚构,人物内心的从容与紧张、得意与伤感、真诚与虚伪等等的细微差别,以及种种矛盾对立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人的两面性谁都会有体会,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感受,但是我感兴趣的是怎样把这种感受通过视觉的方式展示出来,我观察自己的表情,通过镜子,通过照片,我发现是不一样的,我看我自己和人们看我其实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时刻,通过镜子是自己看自己,通过照片其实就是别人在看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我很想知道答案,然后我观察人们的表情,发现很有意思,在同一个人的身上看到了两个不同的人,我就想把看到的结果呈现出来,把这一个人,变成两个人。

 

 

《片面》

 

        色影无忌:一开始喜欢上摄影是在怎样的机缘下?

        朱锋:主要是我换了一份工作,而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拍照,而我又我有没有学过摄影,单位就送我到上海摄影函授学院学习一年,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我发现了摄影的魅力,它能很快的将现实转化成图像,不像画画,需要很长的时间,我喜欢上了它,拍了很多所谓的纪实照片,后来我又发现了摄影的其他魅力,它能将够将想象转化常图像,也能够将思想转化成图像等等。

 

        色影无忌:刚开始拍照时对摄影的理解与现在相比,差别有很大吗?

        朱锋:很大,对摄影的理解到现在还在变。

 

 

你用不着把拍好的照片给风景看,风景也不会因为你拍了他而问你要照片看

 

 

《我是谁》


        色影无忌:说说《上海零度》,我更愿意把它与《新建设》、《城市山水》放在一起来看,里面有你的一些审美倾向,一种凝固的、标本式的观看,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来探讨城市话题?

        朱锋:这几组照片其实是有关联的,最早拍的是《新建设》,后来开始拍《上海零度》,《城市山水》,《上海零度》一直从2004年持续拍到现在。十年前我买了房子,那时候上海刚刚开始取消福利分房,房子市场化不久,房地产开始兴起,各种楼盘开始建设,我上下班天天看到这些正在建设的场景,《新建设》正好记录了这段时间楼盘从无到有的过程,我拍了很多黑白照片,都是我家附近这块地方变化,现在看到的是一片新的景象,而我正好在这变和没有变之的时间段里留下了这里以前的场景。《上海零度》是《新建设》的延续,尽管看起来不太一样,但是我觉得这两组照片从精神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至于为什么用凝固的、标本式的观看,我想用我以前写过的一句话来回答比较合适:拍摄风景有一个好处就是你用不着把拍好的照片给风景看,风景也不会因为你拍了他而问你要照片看。

 

        色影无忌:你在美国呆了多长时间?《我是谁》里你提出了问题:“我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要拍照?”,你找到答案了吗?提出这个问题的用意何在?

        朱锋:我是借用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这个标题,给自己提出了“我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要拍照?”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提出不是在中国,而是在遥远的陌生的国度,短暂的美国之行,好像没有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我想通过照片传达自己在美国的感受,我用衣服将象征思想的整个头包住,只剩下一个躯体在美国陌生的环境中或带着小孩到处转悠,或在著名景点拍照留念,尽管身处美国,但是语言的问题和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交流的障碍,接受信息的五官在那里已经不再那么起作用了,大打折扣,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封闭的自我和一个开放的环境的合影,我并没有觉得开放的环境对自己有什么根本改变,反而加深了内心的恐慌,我在我到过的地方选择一个环境请人拍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用大多数人常用的一种方法,留下一张纪念照片,而这个纪念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内心体验的纪念,这样的纪念照片我还得带回中国以证明我在美国呆过,但这个人究竟是谁,已经不重要了。

 

        色影无忌:《镜子》有更多的哲学意味,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它似乎与《失乐园》文字的结尾(菜场小饭店的那段精彩描述)有所呼应,连起来就是不管形式怎么折腾,其实本质是空……这样的理解是不是太简单粗暴了?

        朱锋:这两组照片一组是我最早的一组是我最新的,形式是我唯一的追求,后面应该再加一句,追求的是空的本质。

 


关于“杜塞尔多夫学派”我不认为他们的学生超过了他们的老师

 


        色影无忌:贝歇尔夫妇对你有影响吗?我们知道Thomas Ruff是他们的学生,你怎么看“杜塞尔多夫学派”?

        朱锋:很多重要的摄影家、艺术家都会影响我,现实生活中普通的人也会影响我,我想一个人所做出的任何反映,都会是一种综合作用的结果,关于“杜塞尔多夫学派”我不认为他们的学生超过了他们的老师,我认为他们一代比一代弱,对它们的定义不应该放在一个什么学派上,这是为了理论上方便梳理而建立的一个说法,其实这对他们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越是往后,我的照片变得越是理性

 

 

《镜子》

 

        色影无忌:生活中你拍照多吗?

        朱锋:拍拍儿子的成长过程,天天拍。不知道这个算不算拍照?

 

        色影无忌:打个比方,如果说,享受拍照快感的摄影是一种散文体的话,你的摄影方式、Thomas Ruff的摄影方式是否可以说是一种分析式的文体呢?

        朱锋:我的摄影方式也有很多种,不同时段,方式也不同,我倒没有觉得拍照这个行为本身,或者说按下快门这个过程能够给我带来快感,即使是以前拍得很多的时候也不是因为享受快感而去拍照,大多数情况是消除焦虑的一种方式,就《上海零度》、《新建设》、《城市山水》来说是平衡内心和风景之间的一种关系,只是因为自己生活在城市,所以面对的是城市风景,如果我生活在别的地方,我可能面对的是其他的东西,有可能是一座山,有可能是一片大海。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最终还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越是往后,我的照片变得越是理性。

 

        色影无忌:在当下这样一个“图像爆炸”的时代,你会从哪些方面来考虑,从而调整自己的创作?

        朱锋:我的作品完成的时候可能是今年,但是想到做这个作品的时间可能是之前的一年或者几年,我有一个小本子,写了很多文字,有时候是一句话,一个标题,有时候是具体的做法,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个想法,有时候先有想法,有时候先有材料,然后慢慢慢慢确定怎样完成它,比如我现在收集了大量肖像照片,还有大量的集体合影,我想做一个不太一样的东西出来,但究竟会做成什么样子,我现在也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思路,反正慢慢来,等到想法和手段都明了了,就可以做了。没有刻意调整自己的创作,即使是变化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色影无忌:接下来的作品,会继续探究有关哲学的冥想吗?

        朱锋:可能《镜子》会让人有这种感觉,我自己也蛮喜欢这组照片,真个主题我还在继续,能够把内心体验到的东西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那是最好的,我现在练习瑜伽,我想有一种境界是能不能悟出一点东西,对我来说还有一种境界,就是能不能将悟出的东西视觉化,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关于摄影师:

 

朱锋


1974年出生于上海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 ,现居上海。


展览:

 

2009《天堂的阶梯——从中国街道到纪念碑和摩天大楼》堪萨斯城艺术学院美术馆,美国
2008《线索》瑞象馆,上海
2008《山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2008《天堂的阶梯——从中国街道到纪念碑和摩天大楼》贝茨大学美术馆,美国
2008《摄影 全摄影》全摄影画廊,北京
2008《世界报道摄影节》沈阳,中国
2008《派侬来眯看》全摄影画廊,上海,中国
2008《街道是我们…… 大家的》上海、北京、广州、重庆
2007《庆-中国当代摄影展》上海爱普生影艺坊
2007《上海零度》上海威马影廊
2006《山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2005 2nd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Competition FOTO ART MAGAZINE
2005《向大道致敬—上海青年摄影家5人展》上海爱普生影艺坊
2005《自私、走神—中国新生代摄影联展》 广州伊云小镇艺术沙龙
2005《走神—上海摄影师九人展》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2005《丰—中国当代摄影展》艺术景画廊
2005《CHINA-青色—关于试探首届影像展》杭州Ag-ART影像艺术仓库
2005《城市-重视—2005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广东美术馆
2004《武夷山国际摄影周---虚弱的人》福建武夷山
2004《六筒---都市新生代影像展》上海星光摄影家画廊
2003《平遥国际摄影节---失乐园》山西平遥
2002《平遥国际摄影节---中国新摄影》山西平遥
2002《图像*变像观念摄影展》 上海师范大学无形画廊
2000《上海第五届国际影展黑白摄影联展》上海展览中心
2000《夜上海》上海威马影廊

公共收藏:
2008 美国贝茨大学美术馆(3张)
2007 英国当代冲突档案馆(84张)


 
 

出版:

 

2008 中国摄影报,2008.11.11
2008 艺术世界,8月号,p40
2008 上海摄影,11月号,p25--31
2007 FOTO MAGAZIN(德国), 2月号,p.27
2007 上海摄影, 5月号,p.52-59
2005 城市画报,第3/4期,p.105
2005 艺术世界,3月号,p.19-20
2005 城市画报,第22期,p.47
2005 迪派影像,3月号,p.86-89
2004 上海摄影,2月号,p.8-15
2004 大美术, 2月号,p.48-57
2004 万源悦读,4月号,p.14-19
2003 摄影画报(香港),11月号,p.18-23
2003 万源悦读,11月号,p.28-31
2002 城市画报,第15期,p.90-93
《解放报》(法国)作整版介绍
照片还在《中国摄影报》、《东方早报》、《中国摄影家》、《上海一周》、《PRIVATE》(意大利)等
媒体发表


出版:图文小说《脏》(与他人合作)

朱锋(7)
无忌访谈(75)
上海摄影师(11)
当代艺术家(1)
观念摄影(88)
都市影像(1)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