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吴凌锋:我迷恋影像的独立精神

吴凌锋:我迷恋影像的独立精神

无忌原创
满异
my
2010-02-12

        意大利的米兰和中国的上海,两座分别处在欧洲和亚洲中心心脏地带的城市,都与世博会有着一定的渊源:米兰曾于906年主办世博会,并将于2015年再次主办世博会;而上海将于2010年首次主办世博会。

        相隔9110公里的两地,在摄影师吴凌锋眼里却有着相似的感觉。在作品《双子城》中,他有意回避了两地的标志性建筑和世博字样,而是走上街头,捕捉两座城市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双子城》试图传达“地球村”的理念,即不论在地理或心理距离上相隔多么遥远,人类永远是一家。而这恰好吻合了世博会的理念。

 

 

摄影师吴凌锋


我一直想表达一种地球村的理念

 

 

米兰,地铁站。米兰地铁因为建成较早,今天看来已略嫌简陋。


        色影无忌:你经常在米兰和上海两座城市之间飞来飞去吗?

        吴凌锋:是的,因为工作的关系。

 

        色影无忌:在某种意义上,你的摄影拉近了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什么时候想到可以用一个摄影专题联系起这两座城市的呢?

        吴凌锋:米兰和上海一直给我很相似的感觉。两地生活之间的切换很容易,而且在上海你可以看到很多意大利人,在米兰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中国人。我一直想表达一种地球村的理念。这个世界上因为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政体不同,相互沟通不足而导致的误会和冲突很多,也错失很多互相学习和享受快乐的机会。专题的概念是在去年下半年明确的,但是拍摄是在去年上半年从上海开始的。


        色影无忌:你对世博会关注得多吗?在你看来,这样一个世界性的盛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吴凌锋:我第一次接触到世博会是在1997年参观旧金山1915年世博会遗址。虽然已经被地震毁得残存无几,但是仍旧可以看到恢弘的气势和人类为加强沟通交流所做的努力。对上海的世博会很关注,因为学习和工作背景的关系,对于国际交流的事件会很自然地去关注。
        我认为,世博会不局限于场馆内展示。每一个有机会接触世博会的人,都可以抱着开眼看世界的心态,欢迎每一位客人,展示自己,了解对方。人们,超越了国家、地理、民族、宗教界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个本质就是我们都是地球居民,人人都是你的邻居、你的兄弟姐妹,我们有能力共同保持地球社区的安宁,发展技术,保护环境,留给子子孙孙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地球。

 

 


至于风格,我寻求精神上的独立自由,甚于一切

 

 

上海,福州路,法国梧桐。


        色影无忌:什么时候开始拍照?现在摄影在你的生活中占多大比重?

        吴凌锋:从开始在乎拍照算起,有2年多了。工作是保持财务独立和负担家庭责任的需要,当然我也热爱我的工作。除此之外,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内,会着重在跨文化交流方面做一些项目,当然摄影是一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个很好的工具。

 

        色影无忌:街头抓拍是你的主要拍摄方式吗?

        吴凌锋:到目前为止,是的。但是今后会拓宽些,拍摄方式应该主要取决于项目的需要。

 

        色影无忌:在米兰和上海两地的街头拍照,感受到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吴凌锋:米兰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城市平和、优雅。上海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生机勃勃。从街头就可以感觉出来。
在米兰和上海拍照都很容易。相对来讲,米兰人面对镜头时更大方,也能善意对待摄影师的唐突,一般不需太多解释就能得到对方的配合。上海人相对比较内敛一些,如果察觉到了,一般会避免面对镜头,但是也有很坦然的。

 

        色影无忌:你的街拍中比较善用一些手法,比如借用前景构图、人物和环境对比等,包括你的个人照,也是借了个前景……这是否借鉴了一些报道摄影的技巧?

        吴凌锋:我曾大量购买和阅读摄影书籍,中国的、外国的,经典的、现代的,有一段时间看到要吐。以马格南为代表的欧洲报道摄影很经典,每个摄影人都会接触到,但个人风格如何形成,则主要和摄影师的个性和背景有关。而且个人的摄影风格会随着时间演变,不同的题材也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现在尽量不去想技巧问题,我觉得,要做好摄影,要在内容上多下工夫。至于风格,我寻求精神上的独立自由,甚于一切。

 


街拍者多少都有这个“橱窗和广告牌情结”

 

 

米兰,Duomo商业区。新年大减价。

 

        色影无忌:还发现你有“橱窗和广告牌情结”:)

        吴凌锋:街拍者多少都有这个情结。在街头,你无法不被他们吸引,因为它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环境。当然拍橱窗和广告牌,也需要你注入情感。这也是一种取巧的办法,因为你不会被拒绝。


        色影无忌:最后一张照片,图注是“上海,金汇路。太阳每天照常升起。”而拍的是窗帘拖在地板上,透出一条曲折的光线。内容和标题的错位很巧妙。

        吴凌锋:谢谢。我很享受当时拍摄的一刻,清晨的温暖阳光出现在绵延一周的低温和阴雨之后,从被窝里钻出来拍了这张照片,然后倒下继续睡。

 

 

最高的技巧就是不需要考虑技巧

 

 

上海,金汇路。太阳每天照常升起。


        色影无忌:玛格南的意大利摄影师Alex Majoli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摄影师应该像武士道一样,要修炼技巧和直觉……( "We should think of a photographer as a Samurai who makes rituals, moves and gestures in order to develop his techniques and his instinct.")关于这个说法,你怎么看?

        吴凌锋:我不太懂武士道,我想是说摄影师应该最终做到所谓的“人剑合一”吧,最高的技巧就是不需要考虑技巧,刹那的一击在电光火石的直觉中完成。

 

        色影无忌:你参加了由他教学的玛格南大师班,介绍下这段经历?主要收获有哪些?

        吴凌锋:我觉得马格南大师班的门槛并不高,关键是学员的语言能力(主要是英语)要过关。
        Majoli的大师班分两周上课,第一周在2010年1月,第二周在2010年6月,这期的学员有8位,来自世界各地,在米兰郊外的一个小村庄上课。第一周主要是作品审阅、项目准备和图片编辑方法,当然也包括一些拍摄练习和点评。Majoli提倡用一组图片讲述故事的摄影方式。第一周结束后,学员有半年的时间开展自己的项目,并在期间和Majoli保持私人沟通。在6月份,每人将带着自己的项目重新集中,进行最终的编辑和定稿。
        7天的课程安排很紧,核心的内容是:Be yourself, photograph with your heart,即“做你自己,用心去拍照。”因为中西文化上的差异,在思维方式上,欧洲人是求新、求异的,在他们看来,这是创造力的源泉;中国人是趋同、归类的,强调想飞得先学会走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有几位中国朋友在法国学习绘画,说他们法国同学的素描基本功都比他们差,但就是有想法,作品有想象力。
        还有,很强调编辑的作用。在讲述故事的时候,照片占了一半的重要性,另一半则来自编辑。现在摄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媒体时代,每个摄影师都需要学会编辑。很多摄影师已经将照片与视频、音乐、台词结合,将摄影融入了多媒体。

 

欧洲报道摄影比美国更加个人化

 

 

上海,黄桦路,工人在清洁大楼外墙。

 

        色影无忌:另一位玛格南的意大利籍摄影师Paolo Pellegrin,他主要拍摄战场,然而形式上也是被浓重的诗意氛围包裹。意大利报道摄影师比较喜欢诗意风格吗?谈谈你对欧洲摄影的认识,对那边摄影人的了解,等等。

        吴凌锋:意大利摄影师的传统风格是黑白反差较大,以营造气氛,提炼内容。不过现在的风格已经很多样化。
欧洲报道摄影比美国更加个人化,允许摄影师加入自己的感受和取向(当然前提是不能篡改事实),这比美国强调客观真实的要求要宽松些。
我认识一些欧洲的摄影师,因为和一个图片社有联系的关系。欧洲报道摄影师和中国同行很大的一个区别是,中国的报道摄影师大多是媒体的员工,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而欧洲的报道摄影师多为独立摄影师,和媒体的关系是项目合作关系或者短期雇佣关系,因此他们的收入更不稳定,多数人的生活过得很清贫,但反过来讲,也有更大的个人价值取向空间。

 

 

有限的时间都用走路和拍片上

 

 

上海,徐家汇,落日的余辉。

 

        色影无忌:使用什么相机、镜头、胶卷?自己冲洗吗?

        吴凌锋:用的相机很杂,数码单反、徕卡胶片、小数码都用。镜头主要用35mm和50mm焦段,偶尔用28mm。彩色、黑白胶卷都用,高感的。曾经和朋友合建了个暗房,到现在自己一次没用过,倒是朋友用得多。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可挤,有限的时间都用走路和拍片上了。
        我迷恋影像探索中的独立精神,甚于器材和介质,甚于其他一切。

 


        关于摄影师:

        吴凌锋,1971年生于浙江。英美文学学士,管理学硕士。现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穿梭于中、欧两地。
        业余摄影2年,马格南Alex Majoli大师班学员。

上海(428)
世博会(18)
双子城(2)
吴凌锋(2)
无忌访谈(75)
米兰(41)
街拍(252)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