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一座桥和一个摄影人的六年

一座桥和一个摄影人的六年

无忌原创
shenyi
2009-04-14
 

  无忌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观看:

     【无忌影展】摇啊摇,摇到外白渡桥

 

       他用6年时间,用影像、装置、声音等多种媒介去关注和记录一座桥,并为她创作了童谣,他为了成就一幅有关外白渡桥的影像,可以去坐1000多次公交车路过同一个地方。他就是外白渡桥的记录者肖可霄。

        采访肖可霄的时间和地点都是他定的,我去了以后才知道,那天是大桥第一天对行人开放的日子,而他,在我们约定的时间之前早已经绕着外白渡桥走了几圈,拍完照后他在上海大厦一楼咖啡厅精挑细选了一个位置坐着,见到我后对我说:“这个位置最好,光线也好,从这个角度望出去,你可以看到外白渡桥。”

  肖可霄坦诚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也不是什么摄影大师,但是对于创作,他有他自己的坚持。“如果要拍好一个题材,不应该是以一种走马观花,猎奇的心态,只有当你的艺术作品,你的意识与灵魂都与这个对象发生关系的时候,才是能拍出好作品的时候。因为一个地方只要你经常去投入了感情,你对他的理解自然就会与别人不同。”
  因此,“勤奋”二字已经不能简单地概括他对于外白渡桥所倾投的心血。肖可霄笑称自己脑子里有一个“外白渡桥频道”,平时只要一有闲暇,大脑便能自动切换到这个频道,任凭谁都换不过来。我起初有些不信,然而,当我听他如数家珍地介绍所有与外白渡桥有关的历史资料,并将以外白渡桥为主题的各种创作一一娓娓道来之后,我才意识到,这个学中文出身的“小人物”(肖可霄自诩)一直以来,都在以一颗几乎狂热,但却极为虔诚的心在向他所关注的这座母亲桥、以及他身处的这座城市所承载的恢宏历史致敬。

  我与他开玩笑说:“你还真是不疯魔不成活了。”

 

 

肖可霄从上海大厦向外眺望外白渡桥   拍摄/shenyi 

 

 

  对话肖可霄

他用6年去关注一座桥

 

  色影无忌: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打算拍摄外白渡桥的计划?和您的生活背景有关么?


  肖可霄:我最早拍摄外白渡桥,是1998年,刚有了自己的相机,积攒了6个月奖金,一台崭新的海鸥DF300,兴奋得很,在外滩试拍;但要说系列拍摄,是在6年前。如果说刚开始拍摄,是因为这座大桥的结构线条感,桥身金属质地与桥面行人的反差,给摄影画面增加很多趣味,而2003年8月后的持续拍摄,是因为我发觉这座大桥百年来,默不作声,暗暗散发沉静的力量,让我谦卑,让我懂得沉默,语言的尽头,我们务必要静下来。它穿越过战火、城市规划,居然能够在上海这个很现实的城市存活下来,至今还起着重要的交通功能,很不简单。于是我萌生持续纪录的现法。
  我的少年时代充满孤独和悲观,有着坚硬的忧伤,在江苏度过,尽管有金黄色的油菜花,但上海是若有若无的梦。外白渡桥是梦里湿湿的剪影。那时,我也经常看到大人拎着包袋、日用器皿上,一直有外白渡桥图景,很好奇,并遐想:这个金属巨兽是什么模样呢?

 

     点击观看:

     【无忌影展】摇啊摇,摇到外白渡桥

 

 无忌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多种形式记录外白渡桥

  色影无忌:最初的创作构想是怎样的?是否想到多年以后外白渡桥会成为媒体的焦点?


  肖可霄: 当时我的想法很朴素,就是长时间以自己的方式来记录这座大桥,用独特的摄影、水瓶装置、DV影像、声音等形式。有一点很重要,我对自己说:你要坚持下去,去记录,一年,两年,五年,十年,更多年,这座大桥很奇特,值得你为此付出。我真的很笨,悟性不高,还好,做事比较投入,一旦下定决心,就必定坚持下去。

  它会成为媒体的焦点?我没想过,好像这与自己关联不大。

 

“外白渡桥一头牵扯着我们,另一头胶着时间” 

       

        色影无忌:记录这座城市变迁的人不少,如摄影人陆元敏、电影导演舒浩伦,你也是其中之一,而你的着眼点更集中。以桥为线索,怎么样才能拍出变化和历史?

  肖可霄:你提到的陆元敏是我尊敬的摄影人之一,记得赵丹虹老师说他很多照片“没有火气,平和之中蕴含很多力量。”他的坚忍、持久品质,是我连续多年拍摄外白渡桥的动力源泉之一。

  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有限,我们摄影人更是如此,所以我们要选好拍摄的题材。十年来,我主要拍摄上海的外滩,以自己的视角记录和平饭店、外滩三号、天文台等建筑和建筑里的人。外白渡桥是外滩的脊梁,在我心目中,它是一个宽厚的长者,见过很多风雨;它是奇异的主体,一头牵扯着我们,另一头胶着时间;它更是上海的一个珍贵符号,好几代上海人的难忘回忆之一。有趣的是,它处在黄浦江和苏州河交界处,是一个意象,交糅,融合,不同的路途,最后再结合在一起。

  在大桥搬移的一年间里,我有意考察了北外滩的一些酒店,生意居然谈了很多,酒店员工说,这与大桥搬移给大家带来交通不便很有关联,不仅是经济危机的缘故。

  大桥有100多年的历史,经历过很多重大历史见证,我在拍摄记录时,将时间元素放在显要位置,白天的,黑夜的,凌晨的,大桥搬移时,大桥回归时等重要节点,我力求去全面把握。去年封车的那个晚23:50,我坐上了最后一班33路公交车,悠悠驶过大桥;今年4月10日夜18:30,是外白渡桥亮灯仪式,我拍摄到夜里23:00。然后,在附近画家朋友工作室里的简易沙发,躺了3个小时,再步行至外白渡桥处,拍摄大桥11日凌晨正式通车画面,4:18,我在外滩处坐上了37路第一班公交车,拍摄车窗外的大桥模样。嫌拍摄效果不好,我坐了三次公交车。

 

 

 最遗憾的是至今没有航拍过大桥

  色影无忌:在拍摄时一般使用什么器材?拍摄中,一般关注什么对象?


  肖可霄:用得最多的是尼康D100数码单反,用了快6年,几位老影友见到总是很惊讶:你还在用这老机型?我总是笑笑:够用就可以。有一台玛米亚645,二手的,与卖家李伟成为很好的朋友,喝过几次酒,意外的收获;那只曼富图三脚架也是二手,色影无忌论坛成交的,很坚固,但很沉重。还用过三款数码小DC。

  每当过节的时候,外白渡桥这里就会有很多人,人们在桥上的状态非常放松,坐着,躺着,卖零食的,聊天的。外白渡桥就好像一个百岁老人一样,作为后来人的我们面对他的时候是毫无掩饰的。那种感觉非常之好。所以,我主要还是关注人的状态。   当然,拍摄中是围绕各个角度去拍摄,最近很关注铆钉等细节。我最大的遗憾就是,至今没有航拍过大桥。

  

 

肖可霄搜集的外白渡桥铆钉             拍摄/shenyi

 

 

最感动的是那些与桥有关的人

  色影无忌:拍摄中,有哪些记忆深刻的时刻?有哪些难忘的人和事?


  肖可霄:最让人难忘的无疑是去年在浦东民生路码头外白渡桥检修现场。我一直有个拍摄梦想,说出来你不要笑,就是能站在外白渡桥的桥身顶端自上而下拍摄。而那一次,湿冷的冬季的一天,我如愿了,攀过脚手架,艰难地爬上去,只是下面负责安全的监理,神态有些紧张,他盯着我,生怕我麻袋一样掉下来。

  难忘的人物,是创作外白渡桥系列的画家方艺,他是安徽人,6年前别妻离子,抛弃不想要的生活,来上海,以画画为生。我在拍摄外滩中认识他。如今他画了近40幅以外白渡桥为主题的各种油画,画得很棒,做事也坚持,我经常到他工作室看看,透过他的画笔视角,给我很多拍摄的养分,多了层对大桥的理解。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是赵丹虹老师。是她义务做我这次外白渡桥摄影装置艺术展的策展人,贡献很多资源和创意外,倒贴了不少通讯费交通费。我很感激。我很感激。她的一些想法,让我的外白渡桥拍摄思路丰润不少。  

  当然,拍摄外白渡桥以来,我也认识了外滩三号18号,和平饭店,外滩天文台,上海大厦等等这些标志性建筑的员工、经理,我和他们都非常熟悉,关系也很好。外白渡桥周围很多小商贩也都认识我,看到我就说,你又来了,感觉都很亲切。
  我还因拍摄认识了一些检修大桥的工程师。有一位已经退休的工程师和我说,只有当这座桥检修完之后他才算真正的退休。可见,那些人都是怀揣一种深厚的感情在检修大桥,而不是只是对待着一座冰冷的建筑。这些都让我很感动。

 

 

 

面对这座百年的母亲桥,肖可霄总是显得若有所思       拍摄/shenyi

 

  色影无忌:拍摄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有没有想要放弃过?


  肖可霄:在拍摄中我没遇到大的困难。要说困难,就是常年挎着摄影大包又经常与电脑为伴的缘故,我的颈椎、肩椎有些问题,走路酸疼, 脖子转一下,听见里面嘎吱吱声。严重时,几乎睡不好觉,去年,太太陪我到曙光医院去拍摄X光片,结果出来,有些问题,脊椎变形,轻微骨刺。医生还半开玩笑说,你再这么下去,四十岁不到可能就要瘫痪在床。所以,近期,我外出到外滩拍摄大桥,只好拖着拉杆箱,器材都在里面,省力些,小区的门卫很惊讶,他说我这个人总是出差。  

  说心理话,这个题材我想到过放弃的。因为2年、3年后,最初拍摄新鲜感已过,寻常的视角丝毫打动不了我,该以怎样别致的题材和角度去体现大桥?我曾在深夜问自己:这样的拍摄有结果吗?有价值吗?可一旦在站在桥上,处在大桥威严、阳刚的气场里,我与这座大桥有着奇妙的对应,没有理由、继续拍摄下去的念头,便灼到身体的某个点上,一激灵,让我顿悟。

  当然,创作过程中也遭遇过瓶颈。照片拍多了难免也会有点审美疲劳,当我创作疲累的时候,我就不看镜头,相机挂在脖子上直接摁快门,那样也可以创作。因为有一点我很有信心,尽管有很多摄影师拍过外白渡桥,但是我敢说,我是对这里最为了解的,我对这里的每一块土地都有深厚的感情,我也知道哪一个角度是我创作需要的角度。而且,外白渡桥只是我拍摄中的一部分,我的大主题是外滩,所以我不会停止创作,我想拍15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他特地为这座大桥创作童谣

  色影无忌:在多年的拍摄中,你对这座桥与这座城市的关系理解上有什么变化?整个创作的过程对你自己意味着什么?



  肖可霄:拍摄中无疑是加深了我对这座桥、乃至整个上海这座城市的理解,所以我特地为这座大桥创作了《摇啊摇,摇到外白渡桥》童谣,将外滩的30多栋代表性建筑,夹杂上海方言,囊括在里,特地在大桥2月25日史诗般回归苏州河之际,在靠近大桥的上海大厦二楼,请小朋友坐在自己拼装的小木马上,用童声演绎,以另类的方式,向母亲桥致敬!

  不要觉得上海有速度有高度,其实上海是很怀旧的,也愈加珍惜它的过去。外白渡桥大桥一年在外的检修,不仅仅是更换了约63000枚铆钉和200多吨的钢构件,更是一个信号:我们敬畏历史了,珍视过去了。

  另外,在创作中,这座桥已经不只是我的创作素材,它代表了一种精神。每当静下心在黄浦江边坐一会儿,看着这座百年大桥,想想它经历的历史风雨,看着江面上的船呜呜地经过,看着江水缓缓流去,心情是非常平静的。

 

 “我是海派魔幻现实主义者”

  色影无忌:您的摄影作品似乎并不强调画面与技术,您认为静态影像在您的作品中的作用是什么?


  肖可霄:刚开始学摄影时, 我很在乎画面和构图。很多年以前,我在客串少年宫摄影指导老师时,给孩子门上课,讲的多半是构图啊,光圈啊,生怕孩子不理解,还结合孙悟空和奥特曼故事。而现在,我更看重观念,这让我的很多画面挺糙,没什么掩饰,以至于我不在乎镜头的灰尘。这也不能表明我不重视画面,事实上,目前拍摄120反转片,很费钱,它的底片扫描、日常保存都很麻烦,但我喜欢胶片的质感,甚至它的费时麻烦,也是本身魅力之一,因此我更乐意用三脚架,架着120器材,慢慢走,定下心来,去发现,一张一张去记录。
      (静态)影像在我的作品中的作用是回忆,是表明有这么一种状态曾经发生着。是虚幻里的真实。比如我去年在上海大厦行政酒廊拍摄大桥搬移画面时,用的是广角,当看到桥体被托起,并缓缓驶向浦东检修现场时,浦东的建筑森林,还有浦西那些沧桑建筑,互为因果,是奇妙的背景, 你会感触海派魔幻现实主义,你分不清哪一个是真实的。 
  当然,大家看多了静态影像肯便会有审美疲劳。我也不想让观者有一种被填鸭式地灌输作者想法的感觉,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想给观者更多的观看选择,所以也会选择DV,装置艺术等其他创作形式。

 

  

肖可霄向记者展示他正在进行的另一项创作  拍摄/shenyi

 

  色影无忌: 除了拍照之外,您似乎还围绕着外白渡桥进行其他方式的艺术创作,有些甚至有些行为艺术的成分(譬如装满不同时期苏州河水的瓶子)。能否讲讲如何会想到用现代艺术的形式来表达这个怀旧的主题对象。

  肖可霄:水和上海有着极深的渊源。上海不仅名字里有个海,沪字也有三点水。所以我想通过水这个形式来丰富这个内涵。任何一个国际化的都市都会有一个伟大的河流支撑着这个城市。而要读懂上海,就要读懂黄浦江、苏州河的历史。别的不说,移桥、回迁,同样需借潮汐之力,一天内潮汛变化最佳时机仅一次。我在外白渡桥搬移、检修、回归、亮灯等重要时刻,我都用水瓶装满那个特定时期的苏州河水,缅怀那个历史片段,我认为黄浦江的水是有灵性的。水的颜色都与当时的环境密切相关,大桥和河水是见证者之一。

 

 坐了1000多次公交车成就的“渡”影像

  色影无忌:有一幅作品,你选取的240张照片做成的“渡”字,四个角是外白渡桥的铆钉,这种提示对于你和观众来说,意味着什么?


  肖可霄:我一直觉得“外白渡桥”四个字很有意义:外,表示方位;白说明状态;渡代表目的;桥昭示本质。我认为外白渡桥和公交车具备有上海平民气质,接近“渡”的本意,6年来,坐了1000多次公交车行驶过大桥,每一次(多是夜晚)透过公交车窗外,拍摄几张,女人是主角,窗外的大桥是含糊的背景。之所以选择以女性为主角,因为我觉得上海的女性很特别,至阴至柔,而外白渡桥是至阳至刚的,这两者结合代表了一种和谐。其实细看这里面的每一张照片,照片里的人表情可能并不好看,作品本身也不是特别讲究影像的构图与色彩,都是抓拍。然而我选取了240张,拼接在一起,他们就成了这座桥的历史,反映了上海的一种城市生活,成为了现在这幅作品。
  这幅《外白渡桥的女人》,画幅1.2×2.8米,因为图片本身的明暗色调,画面中间浮现一个“渡”字。现实意义来说,浮现的“渡”字,除与大桥之名呼应外,还有期盼大家共同度过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之意。我还在照片四角上嵌入四枚铆钉,货真价实的外白渡桥铆钉,有102年历史,它锈迹斑斑,不好看,但真实地存在着。彩云易散琉璃碎,世上好事不坚牢,人生甘苦滋味,我们总得共同“渡”过。

 

 

肖可霄走在外白渡桥上      拍摄/shenyi

 

  【后记】

  采访结束后,肖可霄问我如何回去,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接着说,“如果你顺路的话,我可以带你从桥上走。” 我便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
  走在桥上的肖可霄双手背在身后,颇有点巡视的样子;不同的是,他走得很淡定,也很踏实,身边不时有熟识的朋友与他打招呼;他也走得很慢,很仔细,这边看看,那边望望。我想这条路肖可霄是走过千遍万遍了,他看到的风景与我看到的自然也是不同,他的每一步,应该都载满了与这座桥有关的沉甸甸的回忆与思绪、付出与收获吧。
  最后,肖可霄送我到桥的另一端,颇带禅意地笑着说道,“我就渡你到这里了”,说完便一转身,又融入了桥上的人流中去……

 

关于肖可宵:

    肖可霄,外滩影像装置艺术家,1975年出生,做过媒体、企划等职业,现为春秋传媒主编,春秋旅游、春秋航空资深摄影。从1998年摁下人生第一次快门至今,10年多时间,主要拍摄题材为上海外滩,重点为外白渡桥,已纪录6年多。外滩和外白渡桥纪录者。
  
个展: 
《让历史告诉未来》外滩慈善摄影展,外滩3号,2006年;
《摇啊摇,摇到外白渡桥》摄影装置艺术展,上海大厦,2009年;

 

 无忌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外白渡桥(5)
外滩(14)
肖可霄(5)
装置艺术(9)
纪实摄影(1442)
城市变迁(1)
无忌访(2)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