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无忌专访著名摄影家陆元敏(下)

无忌专访著名摄影家陆元敏(下)

无忌原创
shenyi
2009-04-07

无忌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

独家专访摄影艺术家陆元敏(上篇)

 

 

陆元敏谈上海影像的拍摄         

 

 

影像篇

 

  在看到老陆的数码作品前,我仍然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但陆元敏却表示,即使开始使用数码相机,但是“百变不离其中,本质上不会有什么改变”。那么陆元敏摄影哲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过了七、八年我才有一天忽然明白了自己想要拍什么。什么是摄影呢?就是过去没有相机的人,有一天终于有了相机。而当他拿起相机的首先,一定是最迫不及待地想给自己拍照、给身边的人、熟悉的事物拍照,而不会先想到做什么奇特的创作。之前我尝试了那么多拍照的方式,而终究不是为自己拍照。”

 

  “给自己身边的人拍照,然后自己冲印、自己放大,最后变成相片,那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我一直很想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相册,像以前家里的照相簿一样,不需要很大,但是储存的都是对我有意义的照片,可以随时翻阅。翻开来可以看到自已拍过的所有作品,就好像翻阅自己的过往一样,一定很有意思。想到这一点,于是所有感觉就都回来了。”

 

  这便是老陆当初“顿悟”的拍摄哲学,于是接连有了苏州河与上海人家等等所有关于这座城不知疲倦的行走与记录。陆元敏一直谦逊地坦诚这些记录的无意识性与无目的性,他说自己最初毫无计划,也没有什么宏大的想法,一切都源于最简单的快乐,拍照是他“好不容易找到的一件喜欢做的事情”,所以他“傻到不知厌倦”, 为什么会厌倦呢,拍照已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好像吃饭一样,饭永远吃不厌。”

 

  从襄阳路到复兴西路,复兴中路,江苏路,经过苏州河,再到曹杨路,日复一日,永远的两点一线,陆元敏沿路抓住了那些稍纵即逝的谜样风景。这些风景被定了格,那一瞬间只被陆元敏看到,被他的镜头翻译,对他产生了意义,甚至没有意义。它们日积月累,产生了雕刻时光的力量,衍生出各种版本关于光阴的故事。

 

 

 

 延伸阅读:

独家专访摄影艺术家陆元敏(上篇) 

无忌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p#

无忌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

独家专访摄影艺术家陆元敏(上篇)

 

  不管陆元敏愿不愿意,他仍然被人们推崇为上海这座城市变迁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只是悉数他收藏的那些影像,如果说“上海人家”多多少少能让人看到那个年代上海人生活的剪影,那么其他关于城市的记忆:攀爬的猫,倒塌的电线杆,路边的报栏,舞厅玻璃门上的剪纸,大桥下的积水,交谈中的路人,公交车上的一瞥,夜间不易察觉的一股蒸汽……这些生活碎片平凡之至,甚至毫无特征,并不能构成一部完整的上海编年史。或者说,由于陆元敏的拍摄上的“软弱”——害怕大变化以及规避冲突和新闻事件,使得这注定是一部缺乏大事件的编年史。而或许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时间”这个概念在陆元敏的“影像簿”中变得模糊和飘移不定,随之带来体验上的恍惚与超越。我们——观看照片的人,不再由于某些过于鲜明的事件特征而对自己的“不在场”耿耿于怀,继而产生对影像的漠不关心。相反,那些照片在细节中萌生了一种隐喻式的扩展力,代入感极强,它们不再只与当初骑车路过的老陆发生关系,同时也让不同背景的我们各取所需地从化为黑白的影像细节中诠释出一种“近乎于温情的亲切感。”

 

  陆元敏非常矛盾,一方面他保守、安于现状,甚至有点不思进取,用现在时髦的词来形容就是很“宅”。他笑着对我说,天气好的时候就想呆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只有下雨天或者大热天,才忍不住要出去走走。然而走,也只是画地为牢地走,永远走不出他的“安全岛”,走不出上海。即使唯一一次出国去尼泊尔,拍回来的片子居然也全然是上海的“阴影”,不得不让你在莞尔之余,也由衷地赞叹他如此这般让影像超越时空的本领。

 

 

 

尼泊尔      陆元敏/摄

 

 

  另一方面,陆元敏又是“不安分”的,这种不安分滋养在一种叫做“无聊”的大温床上,从陆元敏17岁那年漫无目的地躺在床上看着电钟发呆开始,便已经悄悄埋下了种子。“我就想表现一个普通人周遭的环境,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平淡和乏味的,我想在这固定不变的乏味中寻找乐趣。”

 

  这不禁让人想起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当“无聊”发展到某种极致,便徒生了荒诞与魔幻的意味——从那种不着边际的单一、孤独、乏味,规则中催化而生的,也是陆元敏的“纪实风格”最难能可贵的特点:梦境般的超现实感。正是老陆骨子里潜伏的、温和的、不经编排但却敏感的“不安分”,使他在日以继夜的行走中不断触到了现实中那些超现实的“刺点”(注:罗兰巴特语),这些刺点可以是建筑工地上女人手持的一大捆气球;公园里的姑娘周身泛起的神奇光晕;坐在自行车后的女孩如天使翅膀般飘逸的小披肩;年迈的老母亲身边一跃而起的白猫;又或者是商店门口突伸出来的一只手……这些刺点时而是戏谑的,诡异的;时而逗乐,时而又伤感,他们不可解释,却给了观者的主观性足够的联想空间。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总要给陆元敏贴上“怀旧”的标签,因为他总能勾起一些什么,时间在他那里变了形,这些影像很安静,但是是有灵气的,他的图像在寂静中说话,那些影像或许曾经是他生活中的梦;而如今,他让所有人都身历其境。

 
  正如罗兰巴特说的那样,把照片从“技术”、“实在性”、“报道”这些高谈阔论中拉出,“闭上眼睛,让细节在情感中浮现”。这便是老陆的影像世界给人的观感。

 

 

 

老陆关于摄影的独白

 

  【后记】
  结束采访后从普陀区文化馆出来已是傍晚,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生活的纷繁扑面而来。放眼周围,婚纱摄影、撞球俱乐部、证劵交易所、舞厅、棋牌室、游戏机房、健身中心、艺校、阅览室、旅行社、火锅店、洋快餐……这只是陆元敏每天要经过的一隅,可想而知还有多少他骑车路过的其他那些光怪陆离的风景——这便是生活的万花筒,是陆元敏的城市影像簿。我忽然想起他说的一句话:“城市在不断变化,光线在不断变化,相机也在不断变化,足够好玩了。”

 

 延伸阅读:

独家专访摄影艺术家陆元敏(上篇)

无忌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摄影艺术家(4)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